双心医学和医疗从明确疾病的全貌和关心患病



一、从头谈起

45年前,当我刚刚走进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校门,成为一名医学生时,我以为将来作外科医生就是学习开刀,作内科医生就要学会用药。到了上一世纪80年代,我从美国学到一些介入技术回国后,觉得这些技术很神奇,比如经导管射频消融,不需要开胸手术,就可以根治心律失常,告别药物。

随着作医生的时间推移,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我逐渐接触到过去不曾意识的问题:来心血管内科就医的大量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惊恐、抑郁……

年,我收到一封陕西教师的来信,讲述他20年的疾病。20年前他36岁,曾是沙家店一所中学的校长。年他因坚持学生应上课学文化,和工军宣队的一些领导发生口角,心情郁闷,不想上班,去校医室开假条,做了份心电图,发现有室性早搏,但毫无自觉症状。医务室根据当时权威的心电图书,发出报告:不正常心电图,室性早搏。

患者问医生:早博有什么危险?

医生答:可能猝死。

患者问:室性早搏的原因是什么?

医生答:可能是心肌炎。

患医院检查,没有查找到心肌炎的任何证据,医生给患者的诊断为“心肌炎后遗症”。

患者想打听什么是“心肌炎后遗症”。

医生答:“心肌炎后遗症”是心肌炎恢复后,心肌上留下块疤痕。

从此患者再没上过班,再没上过讲台,到处寻医问药,反复住院、打静脉点滴,5年后卧床不起。

直到年7月,患者的儿子买爆米花,在包装爆米花的一片健康报上发现了我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室性早博不等同心脏病》。我在文章中强调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预后良性,不能仅据此诊断心肌炎,“心肌炎后遗症”更是既无明确定义,也无诊断标准的“莫须有”帽子。患者的儿子看过报纸飞跑回家,把报纸文章递给父亲说,你看北京大夫讲的情况是不是你?患者后来在给我的信上说,他看到我文章前已卧床15年,觉得活着没任何意义,自杀缺乏勇气。读过我的文章感到自己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即将被吞没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木板,但仍不确信这是否真是救命稻草可以使他化险为夷。因此写信问我他的室性早搏是否为良性。我看了信中寄来的多年检查资料,除心电图上显示室性早搏外,一切正常。我回信告诉他,他没有器质性心脏病,20年的时间就是预后良性的最好证据,给他做了详细的解释,鼓励他解除顾虑,逐渐恢复日常活动。2个月后,他回信讲,接信后顾虑全消,精神振奋,逐渐恢复行走,病情大有好转。半年后来信,讲他已完全恢复体力,可给家里挑水了。

医院工作,在门诊遇到一位由丈夫推轮椅,自感痛不欲生的中年女患者,诉说她12年前因体检发现心电图上有ST段下移和T波低平,被医生诊为心肌缺血,“隐性冠心病”;长期休假治疗,直到2年后坐上轮椅,实现了“赵本山效应”,患上重度抑郁。经治疗,这位女患者3个月后下地行走,半年后登上八达岭长城,安全恢复了正常人生。

我还经常遇到平时无症状,无先兆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虽然得到了及时抢救,成功接受了介入或手术治疗,效果很好,但术后症状并不减轻。甚至有患者生动的讲,术前有痛苦,术后却痛不欲生。医生又让造影,还是正常。医生







































白癜风的方法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xjtwh/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