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要你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已经超过了2.7亿人。它是所有疾病死亡原因之首。除了高的致死率以外,还有致残率,超过有50%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无法自理。
特别是在夏季,由于人体的生理机制,稍不注意,只要一个行为或者动作,就可以让心脑血管瞬间崩溃!
35℃以上高温天气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
▲哈医大二院急诊内科主任邓颖教授
哈医大二院急诊内科主任邓颖说:
“5月份后,中风、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率明显增加,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所以高温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危害很大。
所以夏天到了,我们要给心脑血管病患者提个醒,请注意身体变化,也可以运用中医的一些调养摄生的方法,安然度过炎夏。
第一件事
★不要猛然回头★
颈动脉狭窄、斑块是检出率越来越高,同时也是越来越受重视的心脑血管发病基础之一。在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度异常的夏季,这一危险因素更需重视。
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一旦脱落,会给心脑血管造成重大打击,甚至引发脑梗、心梗,并有可能威胁生命。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要猛回头,或者做颈部的按摩,以免意外发生。四十岁以上、高血脂、血压不稳的人,对此要尤为注意。尤其是猛然回头这一动作,可能会成为令心脑血管崩溃的导火索。
第二件事
★房颤要赶紧吃药,千万别马虎★
另一个容易形成致命栓子的因素就是心脏的房颤。临床观察发现,有相当多的中老年人不知道自己有房颤。
房颤容易形成血栓。血栓随着血液进入循环系统,会形成脑梗、肺栓塞等重大疾病,甚至可以诱发猝死。
对于房颤,最佳治疗用药为华法林,而不是人们所熟知的阿司匹林(用药请遵医嘱)。
第三件事
★严格监测血糖,以免血糖过低★
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人在夏季千万不要把血糖降得过低,否则患者反倒容易出现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国医院全科医学病房教授单海燕提醒一般来说,夏季血糖最好控制在空腹6到8毫摩尔/升,饭后8到10毫摩尔/升之间。
第四件事
★高温天气,避免冷热交替★
由于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增加,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会加重缺血缺氧反应。
此外,人在高温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氧量减少,这也会增加冠心病的发作。
另一方面,如果室内空调唯独过低,室内室外两种极端的温度变化会使身体很难短时间内进行调节,因为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直接导致血压变化,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卒中。
因此,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应注意减少户外活动,多在室内休息,且午后最好能小睡1小时,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
第五件事
★做到起居有节,适时运动★
中医认为,夏天应是中老年人“静养”的季节,不宜大量运动。
夏季的特点就是高温高湿,这两种情况就直接导致人的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加。就算你是安静的坐在那,但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血液循环还是会加快并且身体的耗氧量也会随之增加。
一些本身就患有疾病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非常容易发病,特别是一些患有心脑疾病的患者,耗氧量的增加是直接导致疾病发生的第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由于夏季天亮得早,都愿意早起晨练。但据调查,70%-80%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都是在早晨6-l0时,这段时间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好发时间,因此锻炼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
第六件事
★饮食清淡,保证水分充足★
专家指出,血液粘稠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夏季一定要注意及时补水,这样才能防止血液变粘稠。
夏季人体活动量大,因此会随之流失大量的水分,但由于很多人都没有经常喝水的观念,就直接导致出现血液粘稠的情况。
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如半夜醒来时也可适量进点水,此举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可能。
第七件事
★如下症状,警惕心脑血管病★
专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了一些经验,特别是当出现以下的症状时,一定要警惕了:
双下肢出现无法消除的浮肿;
反复出现牙痛、牙周疾病;
年轻男性出现脱发;
皮肤出现黄色脂肪瘤;
突然出现头痛、眩晕、肢麻、胸痛、心悸或一过性晕厥等。
心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而臭名昭著,而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和家人出现意外,所以一定时刻提醒自己和家里人,远离这些危险行为、警惕发病前的各种征兆。
第八件事
★补充肽★
肽Peptide肽,可谓是遍布人体的每一个组织和细胞,不难理解,机体所有重要的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质的参与,也就是需要肽的参与。
如果问到肽对人体有什么作用,8个字就可以概括:抑制、激活、促进、修复。单拿出来看,这只不过是4组简单的动词,但其发挥在人体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人体中的每个组织每个器官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对于正常的细胞,
肽可以促进、维持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
激活细胞的活性,有效清除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
对于受到破坏的细胞,
肽可以抑制细胞变性,平衡机体的免疫力;
修复受损细胞,维护细胞结构与功能正常。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肽对许多疾病的缓解和预防都具有一定的帮助。今天来谈谈肽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是什么导致血管的异常?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
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
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
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
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
1.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小分子肽类物质是构成血管的主要成分,补充肽可维持血管壁细胞的完整性,保持血管的柔软、韧性。
2.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
补充肽可预防并修复血管壁出现的裂痕,避免甘油三酯的堆积,肽可抑制血管紧张素(ACE)的生成,ACE是造成血压升高的关键因。因此,肽具有保护血管完整,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3.高血脂大多是由于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
补充肽对于高血脂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如降脂肽在体内产生甲羟戊二醇单酰酶,加快胆固醇代谢。
小分子肽在肝脏合成高密度脂蛋白。被称为“血管清道夫”的高密度脂蛋白可以将血管内的脂类、自由基等阻碍血流的物质带入肝脏内分解代谢。
4.白血病、血栓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影响正常的造血功能。
补充肽可以促进前列环素(PGI2)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心脑血管疾病为当今世界第一大病种,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一个地方的血管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机体的血液流通,所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就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血管,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做起。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xjtzz/9252.html
- 上一篇文章: 沈阳本周入伏不论男女都要注意,最容易生
- 下一篇文章: 有些疾病可能是假的你没看错,医生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