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痛苦经历
家住三好街的唐女士,1年前的一天晚上突然出现心前区闷痛、心慌、气短的现象,自觉有大难临头的濒死感,恰巧妈妈在自己家里,立刻拨通了急救中心电话,待的急救人员赶到时,她感觉天旋地转,周围环境模模糊糊,急救人员迅速给其吸氧、测量血压、做心电图等应急救助(心电图提示为正常心电图、血压正常、血氧饱和度为99%),并马上开启应急警报,医院。被抬进急诊科后进入急诊急救程序,重新检查了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均未见异常,请主任会诊后当时就考虑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为进一步确诊,第二天又做了相关检查及动态心电图,均无异常。急诊科建议其到心理门诊就医。她觉得明明是心绞痛或更重的心脏疾病,怎么会有心理疾病,就办理了结束观察手续,回家休息。
在家休息了两天,看看再无大碍,就又上班了。但每天上班都忐忑不安,怕前几天的“心绞痛”发作再来光顾,所以让司机每天不离左右,并让母亲搬到自家来住。如此坚持了一周,再未见复发的症状,妈妈就回到自己家住了。可是没到三天,就在她洗漱完毕想上床休息的时候,突然感到心前区压榨痛,头晕眼花,她第一时间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后又给急救中心打了电话,就摔倒在地面。因为妈妈跟她住一个小区,就跟一起到了她家。还是重复第一次的救治办法,急救人员给其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做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医院。到急诊科后还是重复上次的检查,仍然未见异常。急诊科主任告诉她必须到心理科就医,别无他途。她虽半信半疑,还是挂了心理科专家的号,诊断惊恐发作,建议她口服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并定期心理治疗。因为她不确信自己患的是心理疾病,连药都没取就回家了,更不用说心理治疗了。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每半月到1个月发作一次,后来只要她觉得心前区不舒适,吃完饭就自己医院急诊科坐着,弄得全院的急诊医生都认识她,故而每次见到她来医生都告诉她稳当的坐会,没事的时候再劝她回家,或劝她去见心理医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她心电图就做了近30次,均提示正常心电图。
诊断:1.惊恐发作。
2.广泛性焦虑。
唐女士(唐娜),38岁,离异,有一男孩12岁归前夫抚养,民营企业家。她一直身体健康,每年例行体检她再忙也都坚持。
唐娜的爸爸是军人出身,她出生后一直是妈妈来带,妈妈因为工作比较清闲,所以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对唐娜的抚养上。上幼儿园后因为有人欺负她“没有爸爸”,所以经常与小朋友打架,一次与一个男孩打架,她竟然用小花盆把那小朋友的头砸破了,为此吓得她惊恐不安、战战兢兢,回到家里被妈妈狠狠训斥了一顿,更觉得自己做了天大的错事。从此以后,只要她做错事就感到惊恐不安、战战兢兢。一直到7岁上小学二年级,爸爸转业回来,发现唐娜做错事就出现胆怯的现象,就告诉她:你没做错什么,若是爸爸在场,你砸破他的头,爸爸再给她一耳光。爸爸就是这么鼓励着她,渐渐的,她开始再不怕做错事了,也敢和别人“较真”。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爸爸更加依赖。她觉得只要有爸爸做后盾,天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高二那年,她17岁,长得如出水芙蓉一样的她成了众多男生追逐的公主,她开始背着家长与一男生约会,后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很严肃的跟她谈这样会影响她的前程。她表面应承说再不与那男生单独接触了,可正值青春年少的她耐不住男生的软磨硬泡,就再次坠入情网。后来被爸爸站在阳台上看到男生送她回家,气愤的爸爸在门口甩了她一嘴巴,被打晕的唐娜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就想夺门而出,被爸爸一把拉了回来摔倒在地上,严词警告她再与那男生接触就连那男生一起打。唐娜知道爸爸的厉害,更知道军人出身的爸爸的冲动,所以断绝了与那男生的交往,但从此也对爸爸耿耿于怀。
转年唐娜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毕业后也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并嫁给了如意郎君。后来她下海做了生意,而且生意做得如日中天。日子长了丈夫觉得在她身上只见女强人,见不到夫妻之间的亲密感,就提出了离婚,她连考虑都没仔细考虑,就同意了。只是不知为何就一直对父亲有一层隔纱的感觉,再也没有了10几岁时的那种信任感和亲密感。
2年半前父亲突患心肌梗死去世,操办完父亲的丧事,她就在自己住的小区给母亲买了套房子,目的是相互有个照应。1年半前妈妈想找个老伴,跟她说了后她坚决不同意,说有吃有喝有人照顾,找老伴平添烦恼,连自己都不想再找对象了。但妈妈可不听她的,跟一老年人来往密切,她看到是光生气没办法。
1年前她突发“心绞痛”后妈妈不得不全身心的照顾她,几次反复后妈妈搬来与她一起住,她坚决不让妈妈的对象过来,久而久之,妈妈的“夕阳无限好”就成了“海市蜃楼”,对此妈妈岁也只有唉声叹气的份,但为了女儿也默默地承受了。
分析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认为是因为妈妈“不听话”导致了唐娜的心理冲突而转换成了心理症状。但妈妈“听话”后唐娜的疾病并没有明显的好转,每月仍有一到二次的发作。所以考虑妈妈的“不听话”并不是形成疾病的决定性因素。
当笔者与其谈到5岁时打伤一小男孩的经历时,她在治疗室再现了那种忐忑不安与战战兢兢的感受,她说当时非常害怕自己打死那个孩子,因为那个孩子头上流了好多血。谈到这里时,她好像每天都生活在惶恐之中,但有一点就是她的“心绞痛”有一个月再没有复发。后来说道父亲在7岁时给了她自信,从此她学习好,人际交流也好,并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可,一直到17岁她都是很幸福的。唐娜总结:小的时候,就是那次打人之后又被妈妈教训了一顿,越发觉得自己是个没人管的“野孩子”,所以遇到什么事都害怕。由此我们共同分析道:可能是“野孩子”的信念让小唐娜得不到安全感,为此转化成战战兢兢的体验。而爸爸转业后的10年给了唐娜自信、成长的空间。但唐娜爸爸在其17岁时不当处理其恋爱的经历时又给了她沉重的一击,让她重新体验了“野孩子”的感受,但那时爸爸作为一个大多数时间陪伴着她的一个客体,还能压抑“野孩子”带来的恐惧感受。可是当爸爸去世后,妈妈又要找老伴,丈夫又离她而去,作为一个复合型创伤瞬间让她感到世界末日到了,她的恐惧再次降临,但不再是幼年的战战兢兢,而是向爸爸认同而产生的“心绞痛”样表现。而这种认同的防御就是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心绞痛患者”。而目前的心绞痛不过就是幼年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的一个翻版。共同分析到这些时,唐娜的症状明显好转,有时偶有发作也没有先前那么严重,医院了。
对于唐娜治疗的关键点在于:
1.唐娜认识到自己所坚持的、来源于童年期的有害信念时,就可以更好地区分当前与幼年的现实,并能评价那些来自早年的认知如今是不适用的、有害的。
2.唐娜了解了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独特的个人意识后,在承认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时就可以减轻症状。
3.唐娜认识到自己的适应不良信念多么幼稚时,就更能忍受改变这些有害信念所带来的焦虑,因为任何改变固有观念的做法都会让人焦虑不安。
4.当唐娜把幼年的战战兢兢再现时,也就是把幼年被压抑的情感再现时,她的症状明显减轻。
综上,认识症状的决定性因素,并把其潜意识过程意识化是实现疗愈的关键性因素。
附1:惊恐障碍诊断标准
A.反复出现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一次惊恐发作是突然发生的强烈的害怕或强烈的不适感,并在几分钟内达到高峰,发作期间出现下列4项及以上症状。
注:这种突然发生的惊恐可以出现在平静状态或焦虑状态。
1.心悸、心慌或心率加快。
2.出汗。
3.震颤或发抖。
4.气短或窒息感。
5.哽咽感。
6.胸痛或胸部不适。
7.恶心或腹部不适。
8.感到头昏、脚步不稳、头重脚轻或昏厥。
9.发冷或发热感。
10.感觉异常(麻木或针刺感)。
11.现实解体(感觉不真实)或人格解体(感觉脱离了自己)。
12.害怕失去控制或“发疯”。
13.濒死感。
注:可能观察到与特定文化有关的症状(例如,耳鸣、颈部酸痛、头疼、无法控制的尖叫或哭喊),此类症状不可作为诊断所需的4个症状之一。
B.至少1次发作之后,出现下列症状中的1——2种,且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
1.持续地担忧或担心再次的惊恐发作或其结果(例如,失去控制、心脏病发作、“发疯”)。
2.在与惊恐发作相关的行为方面出现显著的不良变化(例如,设计某些行为以回避惊恐发作,如回避锻炼或回避不熟悉的情况)。
C.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肺疾病)。
D.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像未特定的焦虑障碍,惊恐发作不仅仅对害怕的社交情况的反应;像特定恐怖症中,惊恐发作不仅仅出现于对有限的恐惧对象或情况的反应;像强迫症中,惊恐发作不仅仅出现于对强迫思维的反应;像创伤后应激障碍中,惊恐发作不仅仅出现于对创伤事件的提示物的反应;或像分离焦虑障碍中,惊恐发作不仅仅出现于对与依恋对象分离的反应)。
作者:刘长辉
沈医院医务科科长,干诊科主任,精神科疑难病会诊中心主任,沈阳市精神卫生专业医疗质控中心主任。中国性心理协会委员,辽宁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医学会精神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卫协精神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tjyy/9836.html
- 上一篇文章: 胸闷气短心绞痛,都是心肌缺血
- 下一篇文章: 长城会压力大到心绞痛实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