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ESC现场血压正常者也要居安思危
“BPLTTC启示:血压正常者适度降压亦可降心血管风险,[].医师报,-09-03(A8)”
BPLTTC启示:血压正常者适度降压亦可降心血管风险
在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年会(ESC)上公布的BPLTTCMeta分析显示,即使是基线收缩压正常且无既往心脏病者,降压治疗也能降低未来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本次分析共纳入来自全球48项临床试验的例受试者。研究者首先将受试者根据此前有无心血管病分为两组,然后再按照基线收缩压水平各自分为7组,依次为mmHg、~mmHg、~mmHg、~mmHg、~mmHg、~mmHg和≥mmHg。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
总体结果显示,收缩压每降低5mmHg,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约10%。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心衰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3%、7%、14%与5%。
专家解读医院郭艺芳教授:BPLTTC最新Meta分析重要启示: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能根据某个数值(例如/80mmHg)简单地将患者分为两组人群——血压正常与血压不正常。更不能将此作为是否启动降压治疗的唯一依据。是否启动降压药物治疗,除了参照血压水平,也要紧密结合个体的心血管事件危险水平。对于心血管风险增高的患者,即使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不低于mmHg),进行适度的降压药物治疗也可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若这一结论得以采信,将有更多的人群应该应用降压药物。
这一结果与整整5年前公布的SPRINT研究结果遥相呼应。在SPRINT研究结果公布伊始,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者对其结论充满质疑,这种质疑主要源自对过度降压潜在危害的担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更为积极的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必要性有了更多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受SPRINT研究结论并已运用于临床实践。最新BPLTTCMeta分析结果的发布,为强化降压理念提供了又一项强有力的证据。不仅如此,基于现有证据,我们有理由认为,把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mmHg是合理的。高血压是ASCVD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更为严格的控制血压有助于最大程度的降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由此而论,在降压治疗方面,或许我们做得还仍然不够。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积极用于患者的治疗,同时又要掌握个体化的原则,对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高的患者,只要患者能够耐受、不发生低血压相关症状,将其血压降至更低的水平(mmHg)可能更为显著地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需要指出的是,BPLTTCMeta分析的价值绝不等同于一般的Meta分析,其结论势必会对未来国际指南的修订产生重要影响。
房颤患者戒烟可降低卒中风险在ESC上发布的一样韩国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戒烟可降低卒中风险。
研究确定了例在年至年间新诊断的房颤患者,排除有卒中病史的患者,最终纳入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1岁,其中62%为男性。不吸烟者、前吸烟者、戒烟者和现吸烟者的比例分别为51.2%、27.3%、6.9%和14.6%。
在平均3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例卒中和例全因死亡(分别为10.0/人年和15.4/人年)。
校正混杂因素后,与目前仍在吸烟者相比,戒烟者发生卒中的风险降低30%,全因死亡的风险降低16%。与从不吸烟者相比,戒烟者仍然面临更高的风险,卒中和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9%和46%,但这些关联始终只在男性中观察到。
与从不吸烟的人相比,新烟民和长期吸烟者患卒中的风险更大,新烟民的卒中风险增加84%,而长期吸烟者增加66%。
午睡超过1h或增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风险
在ESC上,广州医院学者进行的一项分析显示,与不午睡相比,长时间午睡(超过60min)会增加30%的全因死亡风险和34%的心血管病风险。如果将夜间睡眠考虑在内,只有每晚睡眠时间超过6h者,长时间午睡会增加死亡风险。
总体而言,任何长度的午睡都会增加19%的死亡风险,尤其在女性和年龄较大的参与者中更明显。女性午睡死亡的可能性比不午睡高22%,年龄大者午睡死亡的风险增加了17%。午睡(<60min)对患心血管病没有风险。不过,对于晚上睡眠不足者,午睡(<30~45min)可能会改善心脏健康。
该分析共纳入来自20多个研究的例受试者,其中约39%有午睡习惯。
RATE-AF研究永久性房颤控制地高辛优于β受体阻滞剂
在ESC上公布的RATE-AF研究12个月随访结果表明,地高辛应考虑作为永久性房颤伴心衰老年患者长期心率控制的一线疗法。
研究显示,在降低心率方面,地高辛和比索洛尔同样有效:从基线时的次/min降至第6和12个月时的70次/min。在为期12个月的研究中,仅少数患者需要进行额外的心率控制药物治疗。
在6个月生活质量方面,这两种药物亦无差异。而且,两种药物均耐受性良好。
然而,在12个月时,地高辛组患者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的多个方面(如精力、生理机能和一般健康状况)均显著高于β受体阻滞剂组。
在6个月时,超过一半的地高辛组患者的欧洲心律学会房颤相关症状分级改善两级,而β受体阻滞剂组仅10%。在第12个月时,地高辛组70%的患者心功能改善两级,β受体阻滞剂组则仅为30%。
地高辛组患者的NYHA分级在基线到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时显著改善(从2.4到1.5);β受体阻滞剂组的改善较小,从基线时的2.4,到第6和第12个月时的2.0。
此外,地高辛组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降幅更大,在基线、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为pg/ml、pg/ml和pg/ml,β受体阻滞剂组则分别为pg/ml、9pg/ml和pg/ml。
该研究共纳入例老年患者(平均76岁),患者有心衰症状及因永久性房颤引起的中-重度症状。
ATPCI研究PCI术后加用曲美他嗪未改善预后
在ESC上公布的ATPCI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在最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心绞痛药物曲美他嗪并未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或减少心绞痛发生。(Lancet.8月30日在线版)
研究中位随访47.5个月,曲美他嗪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23.3%和23.7%的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心原性死亡、心脏事件导致的入院、再发/持续性心绞痛导致的改变或增加抗心绞痛药物剂量或行冠脉造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主要终点的各个组成部分或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择期或紧急PCI方面也没有差异。
PCI术后1个月仍有18%的患者有2~4级的心绞痛,曲美他嗪对此无缓解作用。在12个月及48~60个月随访时,仍有16%及10%的患者有心绞痛,然而曲美他嗪相对于对照组无缓解作用。
该研究从27个国家(包括中国)纳入例成功行PCI治疗(择期或急诊)的患者,并在术后30d内随机分入曲美他嗪组和安慰剂组。所有患者在入选后均接受了指南推荐的最佳药物治疗并随访5年。
《医师报》年09月03日A8版
编译:融媒体记者辛迪文韬卢芳
编辑:昕亚
审核:陈惠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tjyy/13462.html
- 上一篇文章: 重疾险病种定义的坑1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