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痛怎么艾灸真心痛的艾灸治疗方法,记
1病症概述
真心痛是以心胸部位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疼痛的性质有闷痛、刺痛、绞痛、灼痛之别,疼痛剧者可引及肩臂、胸、咽等处。其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甚者可见心阳欲脱之证,预后不良。古称“厥心痛”、“胸痹”,现代医学称之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治》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又“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其描述的证候表现皆与冠心病心绞痛基本相一致。本病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生除年龄因素外,常与精神、神经、内分泌、血液、遗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同时,还与生活环境、体力活动、饮食习惯、烟酒嗜好等外因的影响有关。
2病理阐述
真心痛为心系本身的病变,其病因是心经受风冷邪气所致,或情志所伤,饮食失节等因素,致使气血瘀阻,血行不畅,从而发生真心痛。
1.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是引起真心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忧思恼怒,必心肝之气机逆乱,一旦气机逆乱于心脉,而致心脉气血运行受阻,脉逆不通则痛。而气机之所以逆乱,其因来自七情过度,临床上每见情绪激动而诱发真心痛。
2.寒邪外袭
寒性凝结阻滞,又能收引。阴寒内侵既可伤及阳气使气血阻滞不通,又能收引血脉绌急,血行不畅,血脉痹阻而发生心痛。
3.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膏梁厚味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
4.年老体衰
本病的发生与心、肾的阳气(功能)盛衰有关。因为肾为元阳,心为君阳,是人体阳气生发和统摄的两个重要脏器。四十岁以后,先有肾阳不足,继则心阳衰减,心肾之阳逐渐衰退,心阳衰则鼓动乏力,血运不利,渐致心脉闭阻,不通则痛。所以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
总之,本病的病位在心,其病理变化涉及脾肾两脏。病理属性可以归结为本虚标实。本虚者,因于禀赋不足,年迈肾衰,营血虚少,引起心之阴阳气血虚损;标实者,系膏粱厚味,七情过激,劳逸失度,外受寒邪,产生气滞、血瘀、痰浊、寒凝,阻遏胸阳,闭塞心络,痹而致痛。因此,本虚是发病基础,标实是发病条件,表现形式是“脉不通”。本病的病机主要是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血运不畅,心脉瘀阻,或平素心阳不振,寒邪袭于虚位,胸阳失展,心脉涩而不通。也可由中焦痰浊上犯,胸阳被遏,气机被阻,心脉不通。更可因忧思恼怒,气机逆乱,心脉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而心血不足,心脉失养,心脉拘急而痛者,亦是本病常见病机之一。
3灸疗辨证
寒凝心脉:症状表现——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畏冷,天时寒冷或迎寒风则心痛易作或加剧,甚则肢末不温,冷汗出,气短心悸,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舌苔薄白,脉紧。
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4-7壮,每日灸1次,艾炷如麦粒大。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治疗1-2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温灸器灸:用特制的温灸器,内放2寸长艾卷,从下端点燃,然后将温灸器固定在患者应灸的穴位上。一般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施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至病情好转或痊愈为止。
灸疗原则温阳宣痹,活血祛瘀。以取手厥阴、手少阴、任脉和心、心包。
灸疗处方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膻中。
随症加穴①疼痛不止者,加郄门;
②恐惧神烦者,加神门。
方义说明取心和心包络的背部俞穴灸之,可以温通心和心包经络的气血,驱散寒邪;内关、通里是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的络穴,可以理气通络而止心痛;膻中会一身之气,有调气宽胸的作用;神门是手少阴心经之原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郄门是手厥阴心包经之郄穴,能宁心安神,宽胸理气,活血镇痛。诸穴合用,共奏温阳宣痹,活血祛瘀之功效,寒凝之证,自可霍然消退。心脉瘀阻:症状表现——心胸疼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短气,心悸不宁,日久不愈,或可由暴怒而致心胸剧痛,舌唇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血脉青紫,脉细涩或结代。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②活血止痛膏敷灸:取大黄、独活、丹皮、苍术、白芷、荆芥、川芎、当归、五加皮、乳香、没药、干姜、南星、桂枝、冰片、山奈、细辛、陈皮、半夏、胡椒、辣椒等,将诸药提取物,混入基质,搅匀涂布,制成4×6cm橡皮膏,备用。每次选用6个穴位,隔日敷贴1次,每次敷灸24小时,1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灸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取足太阳、手厥阴、任脉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心俞、巨阙、膈俞、内关、郄门。随症加穴①因气机逆乱而气滞血瘀者,加膻中;
②因痰瘀互阻者,加足三里、丰隆。
方义说明心之俞、募穴心俞和巨阙相配可以通阳调气宣痹;膈俞可以理血化痰,宽胸理膈;内关、郄门调畅心经之气机,宽胸止痛;膻中调畅胸中气机,对于气机逆乱而引起的气滞血瘀尤为适当;足三里、丰隆祛痰泄浊,更适宜于痰瘀互阻者。如此诸穴合用,则瘀血阻络之证,辄获良效。
痰浊阻络:症状表现——心胸疼痛骤作,时缓时急,或灼痛,胸中憋闷,心悸气短,心烦不眠,恶心甚或呕吐,头重体倦,口气重浊,大便不爽,舌质淡,苔厚白腻,脉弦滑或沉弦。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②温盒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③甘遂敷灸:将甘遂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甘遂末9克,兑入麝香少许(或冰片)、面粉适量,用温开水调成糊膏状,贴敷穴处,敷药面直径约2寸,外以塑料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2次。
④灯火灸:每次选2-4穴,多用胸背部俞穴,其施灸程序为先上后下,先背后胸,一般3-5天灸1次,重症憋者亦可每日灸1-2次,施灸时避开原灸火点。3-5天为1疗程。
灸疗原则通阳宣痹,豁痰泄浊,以取任脉、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和心之俞募穴为主。灸疗处方心俞、巨阙、膻中、丰隆、内关。
随症加穴①恶心呕吐者,加中脘、足三里;
②咳嗽痰多者,加太渊。
方义说明心俞、巨阙,心之俞、募相配,可以调整心之功能;再佐以气之会穴膻中,能够宣痹通阳,行气活血,心痛自解;丰隆是胃经之络穴,善理脾胃,降痰浊,痰浊下降,则胸痹得解;内关为心包之络穴,通于阴维,专理气通络而止心痛;配中脘、足三里以和胃降逆;配太渊宣肺通脉,化痰止咳。上穴协用,则痰浊痹阻之证,自可痊愈。
气阳虚衰:症状表现——心痛频发,心胸憋闷,神倦怯寒,遇冷则心痛加剧,或虚里隐痛,稍动加剧,形寒畏冷,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心悸喘息,语声低微,甚则下肢浮肿,面色唇甲青紫,神志淡漠或模糊不清,或神昏谵语,舌淡胖,苔白或腻,脉沉微欲绝。
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4-7壮,每日灸1次,艾炷如麦粒大。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2-4穴,每穴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③复方吴茱萸敷灸:取吴茱萸、干姜、丁香各50g,小茴香75g,肉桂、生硫磺各30g,山栀子20g,胡椒5g,荜拨25g,共为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敷灸时取上药末25g,加等量面粉调成糊状,敷于脐部,上以热水袋热敷,每日1次。
④针上加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治疗1-2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灸疗原则温补心肾,益气利尿。以取任脉、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和心、肾背俞穴为主。
灸疗处方心俞、肾俞、关元、气海、内关、足三里。随症加穴①尿少浮肿明显者,加阴陵泉;
②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者,加灸神阙;
③不思纳谷者,加中脘。
方义说明心俞、肾俞灸之以温补心肾之阳;关元、气海、神阙亦有温补元阳的功效;内关宽胸理气、调和心脉气血;足三里是全身强壮要穴,可以调理脾胃,增进纳运以扶植后天之本;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利尿渗湿,阳虚气化失利,水湿内停时用之尤佳,中脘健运中焦,促进食欲。数穴协用,各司其职,共奏其效,则心肾阳虚之证自可复常。
心脾两虚:症状表现——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或心前区隐痛,头昏目眩,面色萎黄,精神困乏,四肢疲倦,健忘失眠,纳谷不香,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4-7壮,每日灸1次,艾炷如麦粒大。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③温灸器灸:用特制的温灸器,内放2寸长艾条,从下端点燃,然后将温灸器固定在患者应灸的穴位上。一般每次选2-4穴,每穴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至病情好转或痊愈为止。
灸疗原则补心脾,益气血。以取心、脾、膈之背俞穴和手厥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心俞、脾俞、膈俞、内关、足三里。
随症加穴①纳谷不香者,加中脘;②脉结代者,加神门。
方义说明心俞、脾俞皆为心脾两经经气转输之所,膈俞是血之所会,灸之能益心脾气血;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能健运脾胃,增强体质;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专调心脉气血,宽胸宁神。数穴配用,俾得心脾健气血充,则病可康复。
阳衰气脱:症状表现——心前区剧烈疼痛,良久不能缓解,胸闷气憋欲脱,面色灰暗,惊恐不安,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鼻尖不温,甚则昏厥,口唇、舌质、指甲淡白或青紫,尿少浮肿,苔白滑,脉沉细欲绝或见结代,血压下降。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②艾条隔盐灸:取精白食盐适量研为细末,纳入脐窝(神阙穴)与脐平,上置艾条灸之(艾条与脐距离约1.5cm),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③川芎敷灸:取川芎3g,冰片1g,硝酸甘油1片,共研细末,制成黄豆大丸剂,备用。敷灸时取药丸各1粒。分别贴敷于膻中、内关穴处,用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次,5次为1疗程。
④针上加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灸疗原则回阳救逆,益气复脉。以取任脉、手厥阴、足阳明、督脉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神阙、气海、关元、内关、郄门、足三里、百会。
随症加穴①昏迷休克者,加人中;
②呼吸微弱者,加素髎;
③心痛不能缓解者,加巨阙。
方义说明急取神阙、气海、关元、百会长时间艾灸,以温阳益气固脱;内关、郄门可以调畅心经气机,达止痛复脉之效;足三里扶正培本,强壮固脱;昏迷休克强刺激人中能醒脑升压;呼吸衰竭强刺激素髎,能兴奋呼吸中枢,尤可醒脑;巨阙为心之募穴,取而灸之,可以镇痛苏厥。
8
文献摘要古代灸疗文献
1.《灵枢经》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厥心痛,痛如以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控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
2.《针灸甲乙经》
卷九·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胸痹逆气,寒厥急烦心,善唾,哕噫,胸满噭呼,胃气上逆,心痛,太渊主之。
心痛不可按,烦心,巨阙主之。
心膨痛,尺泽主之。
心痛上抢心,不欲食,支痛引鬲,建里主之。
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恒如惊,大陵及间使主之。
心寒痛,难以俯仰,心疝冲冒,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心痛,衄哕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郄门主之。
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
胸痹心痛,肩肉麻木,天井主之。
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壮,穴在鸠尾上一寸,忌针。
胸痹心痛,不得息,痛无常处,临泣主之。
3.《肘后备急方》
卷一·治卒心痛方第八:又方,取灶下热灰,筛去炭分,以布囊贮,令灼灼尔,便更番以熨痛上,冷,更熬热。
又方,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
又方,蒸大豆,若煮之,以囊贮,更番熨痛处,冷复易之。
又方,灸手中央长指端三壮。
又方,横度病人口折之,以度心厌下,灸度头三壮。
又方,治心疝发作,有时激痛难忍方,灸心鸠尾下一寸,名巨阙,及左右一寸,并百壮,又与物度颈及度脊如之,令正相对也,凡灸六处。
4.《脉经》
卷六·心病: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现代灸疗文献
1.艾条悬灸法治疗冠心痛例临床观察张登部郑桂秋侯桂琴中医杂志,(3):~
治疗方法:灸法组采用山东省济南市中药饮片厂产“药艾条”作灸料。选穴内关(双)、胞中、心俞(双)。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点燃艾条一端后,先施灸一侧内关穴,灸火约距皮肤0.5~1寸,采用温和悬灸法,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施灸5分钟,以局部皮肤呈红晕为度。然后再以同样方法施灸另一侧内关穴,施灸5分钟。再依次以同样方法施灸膻中、心俞(双),各灸5分钟。每天灸治1次,灸治6次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再继续进行第2疗程治疗。对照组选穴同灸法组。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先针内关(双),皮肤消毒后取1.5寸毫针,进针0.5~1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然后留针20分钟。继以同样手法针刺膻中、心俞(双)。每天针治1次,6次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继续治疗第2疗程。2组病例的治疗疗程一般为5~10个疗程,亦即治疗时间在1~2个月之间。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均停服任何中西药物,仅心绞痛发作时给服硝酸甘油片。
治疗结果:2组均按照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判定疗效。治疗后心绞痛、胸闷、短气、心慌、头晕五项主症的总疗效,灸法组显效率为48.5%(/例)、对照组为51.1%(90/例),总有效率灸法组为86.2%(/例)、对照组为92.6%(/例)。无论是改善五项主症的总疗效还是各项主症疗效,2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改善心电图疗效灸法组的显效率为29.7%(41/例),对照组为33.3%(15/45例);其总有效率灸法组为63%(87/例),对照组为62.2%(28/45例)。2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2.艾灸至阳穴改善心肌缺血疗效观察曹忠义魏秀宇曹巧荣针灸临床杂志,14(5):36
治疗方法:治疗前作12导联心电图,然后用艾条于至阳穴施以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以患者感施灸部位有温热感、局部皮肤红晕为度,15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心电图,并作前后观察、登记。治疗期间避风寒,停用一切扩冠药物。疗效标准:ST—T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者为痊愈;ST—T较前明显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者为有效;ST—T无改变,症状无改善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接受治疗的40例患者,1个疗程后19例痊愈,占47.5%;21例有效,占52.5%;总有效率%。
3.悬灸法治疗冠心病62例临床研究刘振义刘勇代云彩中医外治杂志,(3):6~7
治疗方法:灸法组采用药艾条作灸料。选穴:内关(双)、膻中、心俞(双)、至阳。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点燃艾条一端后,先施灸一侧内关穴,灸火约距皮肤0.5~1寸,采用温和悬灸法使患者局部皮肤呈红晕为度。然后再次以同样方法施灸另一侧内关,施灸5分钟,再依次以同样方法施灸膻中、心俞(双)、至阳,各灸5分钟。每天灸治1次,6次为1疗程,休息1天后再继续进行第2疗程治疗。对照组选穴同灸法组。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先针内关(双),皮肤消毒后取1.5寸毫针,进针0.5~1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然后留针20分钟。继以同样手法针刺膻中、心俞(双)、至阳,每天针刺1次,6次为一疗程,休息1天后继续第2疗程治疗。2组病例的治疗一般为5~10个疗程,即治疗时间在1~2个月之间。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均停服任何中西药物,心绞痛发作时临时含服硝酸甘油。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根据年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座谈会修订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共分显效、改善、基本无效、加重4种。治疗后心绞痛、胸闷、短气、心慌、头晕五项主症的总疗效,灸法组显效率为48.25%,对照组为55.24%;总有效率灸法组为87.42%,对照组为92.26%。无论是改善的五项主症的总疗效还是各项主症疗效,2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心电图的影响,治疗后灸法组显效率为32.25%,对照组为27.5%。(其总有效率灸法组为67.74%,对照组为62.5%)2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Tel:识别白癜风偏方快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xjtzz/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哪些病因会引起心绞痛
- 下一篇文章: 西京医院程康获ENCOURAGE心绞痛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