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畅通安心过冬



形势

12月至次年3月心血管发病多

据年中国心血管病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9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个患心血管疾病,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全国每年约万人因其死亡,算下来平均每10秒钟有一个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而在一年之中,12月至次年3月,是广州地区最多发病的时间段,医院粗略统计,这一时段发病比夏季高出足足30%,医院病床。

因为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冬季人体血管收缩,而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外界适应反馈能力差,血管舒张不了,最容易出现血压波动,从而引发心绞痛、心衰、胸痛、胸闷、心律失常,甚至脑卒中、心肌梗塞等。

警惕

每天盐摄入量别超过5克

要“安心过冬”,首先要知道哪些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家族遗传史、高龄、吸烟酗酒、肥胖、少运动、精神紧张焦虑等等,都可“伤心”。因此,相对应的,冬季除了保证药物控制好血压外,良好的生活方式,才是护心基础,要做到膳食平衡,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和心态良好。

具体来说,膳食平衡,要做到少脂少盐,每天盐摄入量不宜超过5克,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蔬菜或粗糖;戒烟限酒,烟应戒断,而饮酒要适量,低度白酒每天的量也不应超过25克,红酒别超过1杯;科学运动,即运动要适量,可选择快走、慢跑、做操、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

心态良好,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保持乐观、平和,多做愉悦身心的活动。

提醒

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天气一冷,血压就飙升,该不该加药?加多少?”这几乎是心血管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这应该交给医生来决定。

确实天冷血压会较夏季偏高,一般偏高5-10mmHg是正常的。建议高血压病人冬季一天至少测量3次血压值,第一次是早上6时至8时,第二是下午3时至5时,第三是晚上睡前。一天内血压波动在20%之内算是正常,而波动不超过10%也不好。对比上述情况,发现血压确实高了或者波动大,患者不能自己加药,而应找心血管医生,由其指导调整药物。

这是因为,降压药医生一般为患者首选长效药,一天一次,一般2小时后起作用。如果降压不足或波动,需要加缓和的短效药作为补充,这些药物半小时就起效,可导致血压波动大,医生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加哪种药、几时加服等等,才能达到保持血压平和、稳定目的。

此外,即使血压控制得不错,也不能擅自停药,因为血压控制得好,是药物的作用,并不代表“高血压好了”。当然如果患者多运动、盐分控制好、戒烟等,血管状况改善,药物可减量或减种类,但绝不可一下子停药。

切勿迷信降压偏方

一到冬季,各类“治高血压”偏方又冒出来,比如罗布麻茶、芹菜汁等等。切勿迷信降压偏方,小心反受害。

罗布麻可降血压,但各类罗布麻茶成分复杂,可能添加利尿剂,甚至掺入西药成分,饮用不利保护心、脑、肾等脏器,甚至发现可致痛风发作。芹菜汁偏凉,甚至被医生用作防治心血管药物的决明子,也不能动不动泡水喝,因为性偏寒凉,要肝阳上亢的人才能用。

因此,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进补,滋阴为主,最好到中医生处辨明体质才进行,否则像高血压病人如果不是气虚、血虚或阴虚,用了芪类、参类,那只能越补人越燥,血压也跟着飙升。

此外,轻度、病情短的高血压病人可通过中药、食疗、生活方式调整来调理病情,但3个月为限,效果不好,应转服西药;中重度高血压则应直接用西药治疗为宜。

推荐

六味中药可助护心

中医认为,心为阳脏,主血脉,要血流通畅,防治心血管问题,关键在于温与通,六味中药可助患者护心:

黄芪:性甘、温,归肺、脾经,功效可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党参:性甘、平,归脾、肺经,功效可补中益气,止渴,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三七:性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效可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丹参: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功效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天麻:性甘,平,归肝经,功效可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决明子:性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功效可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

如您想了解更多相关脑血管病常识,请在AppStore及各大Android应用商店下载“话说卒中”App:

或订阅“话说卒中”







































国内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哪儿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xjtby/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