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知识点
1.利尿药物的分类、作用部位、临床应用。
高效能利尿药物:代表药物包括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托拉塞米。
作用部位:髓袢升支粗段
临床应用:严重水肿、心力衰竭、急慢性肾功能衰竭、高钙血症、高血压、急性药物中毒
中效能利尿药物:氢氯噻嗪、吲达帕胺、氯噻酮。
作用部位:远曲小管皮质部
临床应用:轻、中度水肿,高血压
低效能利尿药物: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乙酰唑胺。
作用部位:远曲小管末端和集合管
临床应用: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辅助用药、低血钾预防。
2.噻嗪类利尿药物的降血压机制。噻嗪类利尿药是常用的降压药。降压机制与减少血容量和降低外周阻力有关。用药早期通过利尿、血容量减少而降压,长期用药则通过扩张外周血管而产生降血压作用。
3.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其代表药物。(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包括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如卡托普利(以引起刺激性干咳)、依那普利。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等。
(2)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易引起反射性心跳加快)、维拉帕米、地尔硫?等。
(3)交感神经抑制药:包括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α受体阻断药:哌唑嗪(易引起首剂现象,首次剂量减半可预防)、特拉唑嗪等。
α及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卡维地洛等。
(4)利尿药:包括
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氯噻酮等。
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4.抗心绞痛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和特点。
硝酸酯类:硝酸甘油、异山梨醇酯等。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释放NO,致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降低扩血管,包括外周小动脉、小静脉,冠状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后静脉(容量血管)舒张,回心血量减少,外周阻力下降,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而缓解心绞痛。起效快,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心绞痛,尤其是稳定性心绞痛。
钙通道阻滞剂:包括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等。阻滞Ca2+进入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收缩,舒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而缓解心绞痛。起效快,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心绞痛,尤其是变异性心绞痛首选硝苯地平。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通过阻断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同时通过降低血压,使心室壁张力降低而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本类药物禁用于变异性心绞痛。
5.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强心苷的作用、机制、应用和不良反应。主要代表药物有地高辛、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等。
通过抑制Na+/K+ATP酶,阻止心肌细胞膜上的Na+-K+交换,从而促进Na+-Ca2+交换,致使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而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药理作用:包括正性肌力作用、负性频率作用、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对心电图的影响(鱼钩样改变)等。
应用:慢性心功能不全(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室率较快的心房纤颤、心房扑动)。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注意和心衰本身的反应区别)、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眩晕、头疼、色是障碍,为中毒先兆)、心脏毒性反应(严重中毒反应。包括早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补钾、使用相应药物纠正和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xjtby/12960.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理学丨抗心绞痛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