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抗心绞痛药



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综合征。心绞痛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并向左上肢放射。心绞痛持续发作不能及时缓解则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故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及时缓解心绞痛。

一、硝酸甘油

(一)药理作用及机制

硝酸甘油的基本药理作用是松弛平滑肌,但具有组织器官的选择性,以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最显著。由于硝酸甘油可扩张体循环血管及冠状血管,因而具有如下作用。

1.降低心肌耗氧量

最小有效量的硝酸甘油即可明显扩张静脉血管,特别是较大的静脉血管,从而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的前负荷,使心腔容积缩小,心室内压减小,心室壁张力降低,射血时间缩短,心肌耗氧量减少。稍大剂量的硝酸甘油也可显著舒张动脉血管,特别是较大的动脉血管,动脉血管的舒张降低了心脏的射血阻力,从而降低左室内压和射血时心脏后负荷而降低心肌耗氧量。但血管舒张同时使血压下降,进而可反射性兴奋心脏,导致心率加快和收缩力加强反致心绞痛加重。因此,需合理控制硝酸甘油的用量。

2.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

硝酸甘油选择性扩张较大的心外膜血管、输送血管及侧支血管,尤其在冠状动脉痉挛时更为明显,而对阻力血管的舒张作用较弱。当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或痉挛而发生狭窄时,缺血区的阻力血管已因缺氧和代谢产物的堆积而处于舒张状态。这样,非缺血区阻力就比缺血区大,用药后血液将顺压力差从输送血管经侧支血管流向缺血区,从而增加缺血区的血液供应。

3.降低左室充盈压,增加心内膜供血,改善左室顺应性

冠状动脉从心外膜呈直角分支,贯穿心室壁成网状分布于心内膜下。因此,内膜下血流易受心室壁肌张力及室内压力的影响。当心绞痛发作时,因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左室舒张末压增高,降低了心外膜血流与心内膜血流的压力差,使心内膜下区域缺血更为严重。硝酸甘油扩张静脉血管,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内压;扩张动脉血管,降低心室壁张力,从而增加了心外膜向心内膜的有效灌注压,有利于血液从心外膜流向心内膜缺血区。

4.保护缺血的心肌细胞,减轻缺血性损伤

硝酸甘油释放一氧化氮(NO),促进内源性的PGI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物质的生成与释放,这些物质对心肌细胞均具有直接保护作用。硝酸甘油不仅保护心肌,减轻缺血性损伤,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左室重构,还能增强人及动物缺血心肌的电稳定性,提高室颤阈,消除折返,改善房室传导等,从而减少心肌缺血导致的并发症。

(二)临床应用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迅速缓解各种类型心绞痛。在预计可能发作前用药也可预防发作。对急性心肌梗死者多静脉给药,不仅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区供血,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从而缩小梗死范围。反复连续使用要限制用量,以免血压过度降低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灌注压过低,反而加重心肌缺血。此外,由于硝酸甘油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因此也可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还可舒张肺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肺通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及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多种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可用于心绞痛。尤其是用于对硝酸酯类不敏感或疗效差的稳定型心绞痛,可使发作次数减少,对伴有心律失常及高血压者尤为适用。长期使用β受体阻断药能缩短仅有缺血、心电图改变而无症状的心绞痛患者的缺血时间。β受体阻断药还能降低近期有心肌梗死者心绞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类药对心肌梗死也有效,能缩小梗死区范围,但因抑制心肌收缩力,应慎用。

三、钙通道阻滞药

钙通道阻滞药是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特别是对变异型心绞痛疗效最佳。钙通道阻滞药治疗心绞痛与β受体阻断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与之相比有如下优点:①钙通道阻滞药因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故更适合心肌缺血伴支气管哮喘者;②钙通道阻滞药有强大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变异型心绞痛是最佳适应证;③钙通道阻滞药抑制心肌作用较弱,特别是硝苯地平还具有较强的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作用且血压下降后反射性加强心肌收缩力,可部分抵消对心肌的抑制作用,因而较少诱发心力衰竭;④心肌缺血伴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患者禁用β受体阻断药,而钙通道阻滞药因扩张外周血管恰好适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由于钙通道阻滞药有显著解除冠状动脉痉挛的作用,因此对变异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对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等也有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xjtby/1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