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忍不住告诉你的真相这8种最笨的
医生忍不住告诉你的真相:这8种最“笨”的运动,你可能每天都在做!
运动有益健康的观点已深入人心,但有时“爱运动”不等于“会运动”。比如,爬山、爬楼梯就骨科专家形容为“最笨的运动”。
爬山伤膝关节
爬楼梯有增强心肺功能、增加热量消耗等诸多优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指出,每爬一阶楼梯就能多活4秒。
但骨关节领域现已形成共识,爬山、爬楼梯等运动对膝关节、足踝关节的伤害太重,实在是得不偿失。
很多老年人在健康保健方面过于“用力”了。人的关节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变化,爬山、爬楼梯属于负重运动,膝盖负担的重量可在瞬间增加到4倍左右,且速度越快,膝盖压力越大。
爬楼梯时膝盖要前后移动、侧向扭转,对半月板等关节软组织也会造成磨损。
中老年人运动要适度,尤其不建议爬山或爬楼梯。如果一边膝盖有问题,上楼时要好腿先上,下楼梯时坏腿先下,减轻对膝关节的磨损。
老年人还可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平躺床上,伸直双腿,轮流抬起,每次抬腿保持3~5秒,每组15~20个,做2~3组。
负重锻炼或造成肢体畸形
如果我们观察得仔细些,就会发现许多女士在手腕和脚踝上带着小重物进行锻炼,她们认为这种负重锻炼可以消耗更多的脂肪。
但事实上如果负重超重的话,可能造成肌肉和关节的损伤以及肢体的畸形,包括脊变形等。所以,进行负重锻炼一定要适量。一旦停止锻炼,效果很快就会“泡汤”,而且会比以前还要胖。
晨练易导致心血管疾病
多数老人认为“早睡早起身体好”,所以喜欢晨练。事实上经过夜间睡眠,清晨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很难适应运动时心跳、血压的变化,过早进行晨练,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早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晨练者难以呼吸到新鲜氧气,并不适合晨练;在傍晚时,老年人的心跳、血压等都达到了适合运动的状态,因此他们更适合在傍晚时锻炼身体。
正确时间:想锻炼身体,不一定非在早上,最好根据自身的**惯和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时间,比如傍晚天气凉爽的时候。
野外徒步防皮肤过敏
倡导回归大自然的中青年人,对野外徒步等活动极为青睐。一些老人也跟随子女走出家门,来到山野露营。
野外运动要做好防护,穿上专业的运动防晒衣和包裹性较好的鞋,涂抹防晒霜,备好花露水、白花油等药品。
远离混浊的山溪、池塘及茂密的草丛和灌木。游泳爱好者去江河、海边游泳时,要涂抹SPF30以上的防晒霜,并避开烈日时段。
有心脏病别跑马拉松
近年来,城市马拉松长跑后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跑步是最简单的有氧运动,能锻炼全身,但不当长跑会伤害心脏。
马拉松猝死个案中,多数都是突发心脏病。在马拉松途中,心脏过半数部位都会因为血液流动下降和炎症介质增加而停止活动,这种暂时性的心脏受损现象可能是造成猝死的原因之一。
患心绞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近期发生过心血管意外的人,或是在做轻微活动时感到胸痛,运动中脸色发白发青的人,都不适合长跑。
正确的健身应既有挑战性,又不过量。心脏病人运动前要到心内科做平板运动试验,看运动耐量。
普通人跑步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长跑的距离和速度。若跑步时出现憋闷、胸痛等心脏不适,应马上停止运动,必要时求救医生。
对抗运动能诱发脑卒中
具有对抗性、竞争性的剧烈运动不适合中老年人,尤其是脑血管病高危人群。
这类运动会使血压急剧升高,高血压、脑血管畸形或有过脑卒中病史的人可能会在运动中发生意外。
当运动带有比赛性质时,一旦输了球,气急之下也可能诱发脑卒中等脑血管意外。
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房颤、抽烟、酗酒、肥胖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人,不建议进行球类对抗性运动。
卒中患者进行运动恢复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散步、健步走等非对抗、轻体力运动。
健身房锻炼不利呼吸病人
很多健身房建在地下室,空气流通不好,在一些多雨的南方城市还难免滋生细菌、霉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呼吸系统健康。
女性中流行的高温瑜伽,本就强调呼吸的重要性,若很多人挤在一间经高温加热、通风不好的房间,也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室内健身要选择正规、敞亮的健身房;户外运动要选择公园、操场或绿化较好的小区。
在交通早晚高峰时段,不要在主干道两侧健步走或慢跑。
冬泳加重胃肠不适
冬泳、滑雪等运动能改善人体血液循环,提升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心肺功能。但平时消化功能不好的人,长时间参加冰雪运动可能增加腹部不适。
寒冷会刺激神经系统,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致使胃肠调节功能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黏膜或溃疡面,引发胃肠疾病。
很多上班族选择通过夜跑加强锻炼。若晚饭吃多或喝了酒,夜跑可能会影响消化功能,增加胃肠负担。
冬季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发季节。热爱冰雪运动的人一定要加强保暖,有胃肠病史者不要冬泳。
不要在饱腹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胃下垂病人尤应注意。夜跑最好在晚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可选择慢跑和快步走,以微微出汗为宜。
若想适度增加运动量,可控制食量,吃点水果、点心,喝杯奶即可。
这样运动能避免损伤
运动伤害有些是单次暴力所致;有些则是多次微小损伤累积的结果。
避免运动伤害重在预防。具体该如何做,来看看专家的建议。
1.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和健身方式
每项运动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也各不相同。在运动之前,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肌肉力量、关节灵活程度及伤病情况选择正确的活动。人体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当人体衰老时,肌肉的容积会下降,进而引起肌肉力量的下降,收缩速度的减慢。这就是为什么人老后会变得动作减慢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的钙质会逐渐流失,骨骼的强度会下降;人体韧带中的胶原纤维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脆弱易断。
另外,当人们进入中年后,有些人会出现一些慢性疾病,而自己却没有察觉。因此,年过40岁,或有心脏病、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家族病史者,在从事规律且持续运动计划前,应该先由医生评估其健康情形与体能水准,来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年轻人可选择篮球、足球等剧烈运动;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再如,膝关节有慢性损伤的人,不适宜做太极拳,负重蹲起等运动,较适宜选择游泳、乒乓球等锻炼方法。
2.制定科学的运动及健身计划
在运动健身时应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程序指出,各种运动都是由肌肉、骨骼及关节共同协调完成的。关节的稳定有赖于肌肉的收缩。而人体肌肉收缩强度和时间是有限度的。运动时间过长,会使肌肉运动协调性下降,关节不稳,进而导致运动伤害。所以,运动时,每个人应先小后大,逐渐加量,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负荷。
学习技术动作时,人们应先学习简单动作,掌握基本动作后再学习复杂动作。运动时,要使用正确的技术动作。否则,会因为动作不熟练或动作错误导致动作变形不协调,进而增加运动伤害的发生。有调查显示,技术动作不合要领导致的运动损伤占35.6%,排在伤害原因的第一位。合理的技术动作,是经过长时间经验总结出的,既可以尽可能的发挥人体的潜能又能有效保护身体不受伤害。
很多临床观察表明,运动疲劳肌力下降是造成很多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人体各个关节都具有韧带组织以维持稳定。同时,肌肉也是维持关节稳定的重要机制。运动初期和中期肌肉力量好,人体可以在作出动作前使得相应的肌肉紧张,各群肌肉相互协调维持稳定。当运动后期,肌力下降后,机体对于其运动状态不能作出良好的相应,使得关节失去稳定,进而导致关节损伤。
3.选择合格的场地和器械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程序介绍,调查显示,有16.98%的运动损伤与场地不合格有关。合格的场地和器械可以有效的保护运动者,并达到运动效果。例如,最常见的健身项目慢跑,最好在平整的土地或塑胶场地上进行,最好不要在水泥、柏油等硬地上进行,也最好不要在跑步机上进行,因为这些场地对于膝关节冲击力较大,长时间慢跑会损伤膝关节。再如,很多人喜欢利用负重蹲起来锻炼大腿肌肉力量,但过大的负荷会导致髌骨软骨的磨损。髌骨软骨损伤的人应当避免此种方法,而改为静蹲练习。
4.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
运动之前的热身活动也有利减少损伤。罗汉华介绍,不同运动项目之前有不同的热身活动,并不是说运动前随便跳一跳就算热身。例如乒乓球需要进行手腕、腰部、踝关节、下肢等部位的热身运动,大部分都市人坐的时间长,关节活动小,肢键太紧张,如果突然要承受大的扭动、旋转,就可能出现挫伤。
不热身或热身不足就开始运动,是许多年轻人的通病。但即使时间很匆忙,也要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不合理或不充分的热身,可能引起慢性或急性的运动损伤。
5.遵守各项运动规则
各种运动规则中,有很多条文都是用来防止运动伤害发生的,比如足球中的对于抬脚过高的限制。这些规则有效地防止了在运动中相互冲撞或危险动作所带来的伤害。所以,为了保护他人,更为了保护自己,大家都应该认真遵守各项规则。
6.使用必要的运动护具
各种关节是运动中最容易损伤的部位,关节过伸或过屈都有可能对肌腱造成损害,除做好热身运动外,适当佩带护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肌腱过度拉伸。在许多运动中,使用运动护具是非常必要的,如轮滑运动中护膝的使用,棒球中头盔的使用。这些护具的使用,极大地防止了很多严重的运动伤害的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tjyy/9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心有力量养生酷热来袭,冠心病患者要
- 下一篇文章: 头孢酒毒药朋友圈疯传的事儿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