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2017冠脉微循环功能与心绞痛中
在第15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中,医院傅向华教授作了题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与心绞痛:中国人群研究的点点滴滴》的精彩报告,其中有哪些点是临床医生需要掌握的,请让小编一一道来。
傅向华教授
年,ESCSCAD指南明确指出:微血管病变是稳定性冠心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明确微血管病变原因及保护微循环对冠心病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血流的恢复比血管的开通更为重要,PCI术是冠心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恢复心肌微循环再灌注,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室重构、减少恶性心率失常,避免心衰、心源性休克,降低死亡率。
傅向华教授强调,PCI术既有“得”又有“失”,其本身就是以微循环灌注损伤为代价的血管形成治疗术,一方面随着血流的开通,微灌注缺血状态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同时导致固定狭窄变成远端前向的灰色物质,造成微灌注和代谢性的损害,严重者侧枝循环和逆向微灌注损伤。PCI术使患者大血管开通后,闭微小血管和组织的血流可能无法恢复,心肌微循环损害,心肌受到二次打击,坏死面积增大,灌注障碍恶化,使得单向灌注障碍损害变成双向前向逆向障碍,进一步累及侧枝灌注,恶化心功能,加重心室重构。因此,在PCI围术期,要注意微血栓和微循环,重视侧枝循环和心肌的保护。
冠脉微血栓和微血管结构和功能障碍是导致“无复流现象”的重要机制,傅教授提出,在我国PCI无复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早期有效肝素化。在PCI手术中,发现了斑块的破裂及红血栓的形成,这些病变,可抑制心肌灌注,诱发心肌梗死的发生。阻断急性心肌缺血血栓的生成、延展,及时溶解血栓,对心肌灌注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普通肝素、纤溶酶原激活剂(如阿替普酶)等,对抑制血栓形成,恢复心肌灌注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PCI早期,应注意肝素化处理,重视心肌微循环保护。
为改善微循环,傅教授介绍了在PCI手术中可以联合使用的常用药物如下:
山莨菪碱、前列地尔、尼可地尔1、山莨菪碱
为中国特色药物,价格低廉、药源丰富、安全性高。它并非单一的M受体阻断剂,具有良好的抗休、电生理调节和微循环调节作用,抑制负性变力、负性传导,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冠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增加冠脉微循环动力,改善心肌灌注水平。在用药过程中,不仅未诱发再灌注性低血压,还避免严重心率失常的发生。在此,傅教授建议广大医生要注重中国传统廉价药物的使用,重视老药新药。
2、前列地尔
这是脂微球包裹的前列腺素,可以靶向作用于病变血管,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目前广泛用于临床各种微循环病的治疗。在PCI术前使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FC,增加MBG;术中使用,抑制心肌损伤,改善心肌灌注;术后使用,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3、尼克地尔
它是新型的抗心肌缺血的药物,同属具有ATP敏感的钾通道开放作用和类硝酸酯作用,可预防再灌注损伤,缩小梗死面积。
结语总而言之,冠心病是冠脉小血管病变和心肌微循环障碍内在的心肌缺血,该疾病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大中冠脉狭窄,也取决于心肌微循环和代谢状态。PCI治疗要以恢复心肌灌注为目的,在整个PCI围手术期要重视心肌微循环保护,尤其早期肝素化。在PCI手术期为降低心肌损伤,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可以合用对微循环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包括山莨菪碱、前列迪尔、尼可地尔。
傅向华,现任河北省心医学和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内科学心血管病专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心脏介入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兼冠脉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全国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科科学院心脏中心客座教授。
您想与全国心血管医生讨论、交流专业学术、医政医改和医学人文等问题吗?
平台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tjyy/6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