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安全过冬
事业一部四川大区市场经理兰东
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这天起开始步入“进九天”。《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冬至的意义有祭祀祖先,迎接新年等等。冬至的食俗有吃水饺、汤圆、喝羊肉汤等,更有“夏养三伏,冬至补一补,一年精气足”的说法,故而冬至养身尤为重要。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季进补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可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冬至开始即进“九”。进补虽说老少咸宜,但应因人而异。年轻人,身体健康、阳气旺,不宜用“补阳”之品,有时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均衡充足即可,进补宜适当偏于补阴。冬天易患病者,春、夏季易发老毛病者,中、老年人,冬令进补正当时。中医认为,冬天阴气偏盛,阳气不足,人体阳气处于潜藏状态,新陈代谢缓慢,此时进补有利于封藏,滋养效果最好。
宜于冬至进补的食物不少,大致可分为平补、温补、滋补三大类。一般说来,温补宜用热性食物,用于气虚;滋补宜用寒性食物,用于血虚;无气虚血虚则宜用平性食物,是谓平补。
冬至养身进补人群:
1、阳气虚弱者。阳虚的人常会流清涕、手足冰凉、易生冻疮、夜尿频频。这类人群可用干姜、人参、熟附子、辣椒、羊肉等共食之,三九天尤为需要。同时还可服用金匮肾气丸等,以期阳气生发。
2、易患冬病者。像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冻疮、尿多症等。冬至病,在中医看来属肾气亏虚、阳虚外寒。调治的办法是温药和补。如熟附子、肉桂、海马、狗肾、人参、甘草、枸杞子等皆可使用。除用药进补,还可以食补,如生姜肉汤对咳喘疗效较好。附子生姜桂枝汤对防治冻疮有益,以此,外洗也有效果。
3、养生益寿者。养生益寿,冬至进补就是个很好的办法。原则上讲,有不足就要补充。比如,用脑多者应经常吃核桃,体力消耗大者,要及时补充水果、蔬菜等。补多少、怎么补,应因人而异。
4、防春夏病者。医学专家证实,冬天调养得好,春夏发病就少。基于此观点,冬补应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宜。可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药人参、黄芪、桂圆、红枣等,或做汤、或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进补后定会使人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免疫抗病能力。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需活血化瘀,通脉舒络,还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丹红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作用。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风,证见:胸痛,胸闷,心悸,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等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瘀血型肺心病,缺血性脑病、脑血栓。
点击右上角的“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和更多朋友分享。
u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tjyy/6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想走没门有门你也看不见
- 下一篇文章: 专题神奇的中药上上药灵芝即养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