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些部位的心绞痛



提到心绞痛,大家应该都不会特别的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会听到有人得心绞痛,这种疾病属于心脏病的范畴,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让患者失去生命,由此看来,早发现早治疗是很关键的,那么心绞痛是怎样形成的呢?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心肌急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当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时,静息状态下心肌供血可无影响,活动时可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当管腔狭窄直径大于70%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此时冠状动脉血供不能满足心肌代谢增加的需要,则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或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发生是由于心脏无法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

心绞痛是心脏向机体反馈它需要更多氧气的一种方式。我们常称心绞痛为胸痛,但是许多人并未感觉到疼痛。人们感觉心绞痛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它可严重也可轻微。所以,人们对心绞痛的认识常感到困惑。虽然出现胸痛不一定是心绞痛,医院找医生进行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心绞痛的疼痛部位通常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很多患者会感觉胸部沉重、紧缩感或隐隐作痛或压榨性闷痛,这种疼痛有时会牵扯到肩部、左臂内侧、手指及咽部。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在发病时只是感觉胸口有股烧灼感或者是压迫感,疼痛因情绪剧烈波动、较强体力活动、饱餐和寒冷等诱发。疼痛一般3-5分钟,最长不超过30分钟,用硝酸甘油可缓解。如果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应尽快就医。还有些患者无明显不适感,这需要自己仔细观察来分辨。

心绞痛的疼痛有时不反应在心前区,会向上放射至颈、咽、下颌骨、牙齿、面颊,偶见于头部,由于此类特征容易被误诊,尤其应引起临床的警惕和重视。然而,有些人的表现往往不典型,表现为胸闷、憋气等症状,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当做出临床诊断时应小心谨慎,参考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的表现。有的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痛,当心肌缺血坏死的代谢产物及炎性因子的刺激交感神经末梢胸膜传入神经或膈神经,反射性引起上腹部牵拉痛,个别患者可有反射性肌痉挛,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部压痛,肌紧张,偶可被误诊为急腹症。建议老年人或冠心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后,先去心内科查心电图和心肌标记物,排除冠心病所致。所以我们说牙疼先不治牙,胃疼不先治胃,先去心内科检查一下,否则会延误抢救时间。

心绞痛是一个危害性比较严重的疾病,因此一定要注意预防大于治疗,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而且要注意不可以长时间熬夜,除此之外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等,这样可以增强体质,从而远离疾病困扰。

关于健康,还有很多小知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tjyy/1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