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含助理考试必背考点社区公共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501/7107858.html
欢迎大家收藏转发分享,给小编一丢丢动力!
距医学综合考试剩29天在 ①制定严格的标准和管理规范; ②加强血液及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病原生物有关的生物标本等的管理; ③加强对从事传染病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5)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2.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传染病报告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多种预防措施。
传染病报告
任何人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时,都应及时向医疗保健机构或疾控中心报告
针对传染源措施
患者
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病原携带者
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
接触者
接触者应接受检疫,包括留验;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针对传染源措施
动物传染源
危害大但经济价值不大的
彻底消灭
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
捕杀、焚烧或深埋
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
予以隔离治疗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除和杀灭病原体
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
二、计划免疫
概述
计划免疫
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
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
免疫制剂
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预防接种的种类
人工自动免疫
使宿主对相应传染病产生特异免疫抵抗力的方法,称为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主动免疫(打疫苗主动产生抗体的过程)
人工被动免疫
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直接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抵抗某种传染病的能力的方法(打免疫球蛋白马上让人产生抗体)
被动自动免疫
在实施被动免疫的同时,进行疫苗接种,使机体迅速获得自身特异性抗体,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即打免疫球蛋白又打疫苗)
免疫规划的内容
70年代中期
“四苗防六病”,对七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百白破三联和麻疹疫苗的免疫
年
新增乙型肝炎疫苗,变成“五苗防七病”
年5月1日
停用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tOPV),用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替代tOPV,并将脊灰灭活疫苗(IPV)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免疫程序
指儿童应该接种疫苗的先后次序、起始月(年)龄、剂量、间隔时间和要求,以达到合理使用疫苗的目的
疫苗的效果评价
测定接种后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来评价,还可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现场试验结果来计算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
考核
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一、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念
是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如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点
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不断提高;慢性病的疾病谱发生变化;潜在慢性病患者众多;疾病负担不堪重负
慢性病防治防治的原则
1.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慢病的4种共同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态行为方式),进行生命全程预防;2.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3.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4.改变传统的保健系统服务内容、方式向包括鼓励患者共同参与,促进和支持患者自我管理,加强患者定期随访,加强与社区、家庭合作等内容的创新性慢性病保健模式发展;PS:社区和家庭为基础5.加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行动;6.改变行为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时,应以生态健康促进模式及科学的行为改变理论为指导,建立以政策及环境改变为主要策略的综合性社区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策略
全人群策略
政府制定相应的卫生政策用多种手段控制主要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属一级预防的范畴
高危人群策略
对高危人群进行的三级预防,危险因素干预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 1.疾病管理
概念
一种通过整合性医疗资源的介入与沟通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管理系统
工作模式
针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提供不同的服务,对疾病采取“全程的管理”
优点
从根本上控制医疗保健的成本,节约有限的卫生资源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管理的原则
慢性病管理概述
指导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参与人员
慢性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
针对人群
健康人、慢性病风险人群、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
目的
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药费用为目的
慢病管理的支持体系
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投入和规模;建立社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建立资源整合的完善的卫生信息系统平台
慢性病管理的要素
建立有效的团队协作;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团队;建立各部门的协作;建立信息系统平台;医生培训;患者健康教育和患者的自我管理
3.慢性病自我管理(潜在的考试热点)
慢性病自我管理
指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
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内容
三大管理任务
医疗和行为管理
(如按时服药、加强锻炼、就诊、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角色管理
维持日常角色,做家务、工作、社会交往
情绪的管理
愤怒、对未来担心、挫折感和偶尔的情绪低落
5种基本自我管理技能
解决问题的技能;决策技能;寻找和利用社区资源的能力;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技能及目标设定与采取行动的技能
成功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的要素
患者自我管理
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帮助患者及其家人坚持治疗方案以尽可能稳定症状、降低并发症及因慢性病所致的失能。不仅提高服务效率,也能提高效果
社区对患者自我管理的支持
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培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医生的支持
日常自我管理活动的支持、指导(评估、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确定管理目标及记管理日记等;有效的临床管理;准确的诊疗计划;紧密的随访
支持医生对慢病患者自我管理支持的系统改变
A.为创新性服务(如支持患者自我管理)提供政策、制度及激励机制;B.调整服务提供方式,确保有效果、有效率的临床服务及对自我管理支持;C.促进卫生机构提供符合科学证据及患者选择的服务;D.建立信息系统,利用患者及人群数据来帮助提高服务质量及效率
环境卫生 一、环境卫生的概念
环境
概念
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类生活居住的社会环境
分类
自然环境
原生环境
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
次生环境
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如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
地方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病)如氟中毒,因为地球元素分布不均引起
环境
分类
社会环境
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体系,它由各种非物质因素组成。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与社会人际关系等
环境卫生
概念
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二、环境污染及其来源
环境污染
概念
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各种污染物进入环境,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衍生概念
A.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称为公害B.环境严重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称公害病
污染源
概念
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或设备与装置
类别
生产性污染源;生活性污染源;交通运输性污染源;其他污染源等
污染物
概念
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
分类
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指从污染源直接进入环境,其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是指排入到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本身发生变化,或在环境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理化性质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
空气污染
概念
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来源
生活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职业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交通运输产生的有害物质
光化学烟雾
大气中存在的碳氢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在强烈日光紫外线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浅蓝色烟雾(属于二次污染物)
水污染
概念
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进入水体,并达到一定浓度,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水体状况
来源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源于自然因素
土壤污染
概念
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来源
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
污染方式
气型污染;水型污染;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三、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1.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因素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性质与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机体和环境三方面因素的联合效应。 (1)污染物因素: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②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暴露浓度或强度);③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1)剂量-效应关系:对个体而言,指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生物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2)剂量-反应关系:是对群体而言,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在接触其有害作用的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当不能获得剂量时,常用暴露水平-反应关系来代表剂量-反应关系。
附表:剂量-效应关系与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
针对对象
个体
群体
研究重点
摄入量与生物学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对群体所产生的效应,并统计受到影响的群体占总群体的比例——看率
举例
一个人吃药,药吃的越多,中毒反应越重
一群人吃药,分别以10mg,20mg,30mg药品吃下去,计算产生效应的人群占总人群的比值分别为10%,20%,30%
(2)机体因素: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又称机体易感性)主要有:①健康状况;②生理状况;③遗传因素;④营养条件等。 (3)多种环境有害因素的联合效应:多种环境有害物质(主要是化学物)的联合作用一般有:①相加作用;②协同作用;③增强作用;④拮抗作用;⑤单独作用。
2.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危害类型
所致疾病
备注
直接危害
急性中毒
烟雾事件
分为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
慢性炎症
结膜炎、咽喉炎、COPD
长期吸入大气污染物引起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哮喘
甲醛、SO2,某些洗涤剂具有致敏作用
非特异性疾病
易患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
严重污染地区居民唾液溶菌酶、SIgA含量降低
致癌作用
肺癌,胸膜间皮瘤等
苯并芘、石棉、镍、铬等的致癌作用
间接危害
温室效应
传染病、寄生虫病、食物中毒
温室气体包括CO2、甲烷、O3、氯氟烃
形成酸雨
呼吸道慢性炎症
大气中SO2、NOX等污染物溶于水汽中
破坏臭氧层
皮肤癌
紫外线照射使皮肤老化、免疫功能抑制
室内空气污染
CO
组织缺氧、动脉硬化、心绞痛、心梗等
CO与Hb结合成HbCO,失去携带氧的能力
甲醛
头晕、恶心、流泪、畏光、喷嚏、咳嗽、哮喘、致癌等
甲醛对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及致敏作用
香烟烟雾
肺癌、COPD等
有害物质为尼古丁、焦油、多环芳香烃
四、环境污染物的危害度评价 有害物质的危险度评价包括: A.危害鉴定 B.暴露评价 C.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D.危险度特征分析
五、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包括制定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强化环境管理,依法进行监督;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概念
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分类
物理性有害因素;化学性有害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不良生理、心理性因素
危害
物理性有害因素
高温作业
导致中暑即热射病(含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噪声
指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声音的统称
非电离辐射(潜在考点)
高频
类神经症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微波
类神经症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眼睛和血液系统改变
红外、紫外和激光
对皮肤和眼睛的损伤作用
危害
化学性有害因素
毒物
较小剂量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粉尘(潜在考点)
可吸入性粉尘
<15μm的尘粒
呼吸性粉尘
<5μm的尘粒
生物性有害因素
概念
存在于生产工作环境中危害职业人群健康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及动植物、昆虫等及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危害
不良生理、心理对健康的危害(潜在考点)
不良职业性生理因素
长期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所导致的疾患,例如口腔科医生多颈椎病患者
不良职业性心理因素
劳动者发现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工作,或者不能适应社会等,肯定心理会不爽,这种就称为不良职业性心理因素,职业紧张:工作的时候紧张了,例如第一次拿手术刀会哆嗦
二、职业卫生服务 1.职业卫生服务
服务目的
保护和促进职业从事者的安全与健康
服务对象
以职业人群和工作环境为对象
参与者
有关的部门、雇主、职工及其代表
意义
是整个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效果
创造和维持一个安全与健康的工作环境,使工作适合于职工的生理特点,从而促进职工的躯体与心理健康
2.实施职业卫生服务的原则
原则
特点
保护和预防原则
保护职工健康,预防工作中的危害
适应原则
使工作和环境适应于人的能力
健康促进原则
增进职工的躯体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治疗与康复原则
使职业危害、事故损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原则
为职工和家属提供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
3.职业卫生服务的核心内容(潜在考点) ①工作场所的健康需求评估; ②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③健康危险度评估; ④危害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⑤职业病和工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⑥实施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⑦职业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
三、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1.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目的
以预防为目的
工作手段
对职业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检查以及系统、定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有关健康资料,掌握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并连续性地监控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等的分布和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工作内容
接触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环境监测、接触评定)、医学监护和信息管理
2.医学监护对职业人群进行医学检查和医学实验以确定其处在职业危害中是否出现职业性疾患,称为医学监护。包括:
就业前健康检查
用人单位对作业人员从事某种有害作业前进行的健康检查(目的发现就业禁忌证)
定期健康检查
用人单位按一定时间间隔对已从事某种有害作业的职工进行健康状况检查
离岗或转岗时健康检查
职工调离当前工作岗位时或改换为当前工作岗位前所进行的检查
职业病的健康筛检
在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所进行的筛选性医学检查
3.职业环境监测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
四、职业病 1.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 2.职业病特点(A型) ①病因明确; ②病因与疾病之间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和识别的;——接触的越多,越容易得病; ③群体发病,在接触同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患者; ④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康复效果较好。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愈晚,疗效也愈差; ⑤重在预防,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3.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诊断须由各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专门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采取(诊断小组)集体讨论、诊断的方式。进行诊断时,劳动者本人或用人单位必须提供详细的职业接触史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资料,诊断小组应遵循职业病诊断原则进行诊断。职业病诊断程序有: 劳动者或用人单位提出诊断申请→受理→现场调查取证→诊断。
4.职业病报告管理按照《职业病法》的要求,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患者或者疑似职业病患者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要求:
急性职业病报告
任何医疗卫生机构均应在12~24小时之内向当地卫计委上报
非急性职业病报告
用人单位或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非急性职业病患者
及时转诊+当地卫计委上报
对确诊非急性职业病患者
在15日内报告并向当地卫健委上报
5.职业病患者治疗、处理管理 职业病患者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患者的社会保障,按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和获得民事赔偿的权利。 6.职业病预防管理职业病是一类人为的疾病,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职业病防治管理包括: ①有害作业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 ②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 ③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防治。
五、工作有关疾病 如果职业因素不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唯一直接因素,而是诸多因素之一;并且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然而,通过控制有关职业因素,改善生产劳动环境,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这类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简单说因为工作导致新的疾病或者原有疾病加重了,改善了工作环境,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的,就是工作有关疾病。
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 一、食品安全 1.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2.食品污染是指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品,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影响身体健康的过程。
3.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物及危害
危害物质
所致疾病
危害的主要因素
黄曲霉毒素
肝损害,致癌(肝癌、胃癌、肾癌、直肠癌等)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
农药
急慢性毒性,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可损害内分泌、免疫、生殖系统功能
例如有机磷农药有神经毒性,还可造成肝脏、血液系统损害
兽药
急慢性毒性,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
激素反应,细菌耐药性增加,过敏反应
黄曲霉毒素
肝损害,致癌(肝癌、胃癌、肾癌、直肠癌等)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
农药
急慢性毒性,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可损害内分泌、免疫、生殖系统功能
例如有机磷农药有神经毒性,还可造成肝脏、血液系统损害
兽药
急慢性毒性,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
激素反应,细菌耐药性增加,过敏反应
有毒重金属
铅中毒——智力发育障碍、肠绞痛等汞、镉中毒——水俣病、痛痛病
重金属(铅、汞、镉、砷、铬等)废水灌溉农田汞中毒——累及神经系统镉中毒——累及肾脏、骨骼和生殖系统
亚硝胺
消化道肿瘤(如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
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腌制食品中含量高
多环芳烃
上皮癌(皮肤癌、肺癌、胃癌、消化道癌)
苯并芘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
4.食品添加剂 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 使用原则(4方面) (1)应当符合相应的质量规格要求。 (2)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 ①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②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③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 ④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3)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①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②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③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④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⑤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4)带入原则:在下列情况下食品添加剂可以通过食品配料(含食品添加剂)带入食品中。 ①根据GB—,食品配料中允许使用该食品添加剂; ②食品配料中该添加剂的用量不应超过允许的最大使用量; ③应在正常生产工艺条件下使用这些配料,并且食品中该添加剂的含量不应超过由配料带入的水平; ④由配料带入食品中的该添加剂的含量应明显低于直接将其添加到该食品中通常所需要的水平。
二、食物中毒 1.食物中毒的定义、分类和发病的特点 (1)定义: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分类:一般按病原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3)发病的特点: ①季节性;②暴发性;③相似性;④非传染性。
2.细菌性食物中毒(热点考点)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季节性明显,以5~10月较多
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病程短、恢复快、病死率低,但李斯特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肉毒梭菌、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为肉及肉制品,禽、鱼、乳、蛋也占一定比例
临床表现
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三种,一般有不同程度胃肠道症状
预防与急救措施
加强监督+规范化管理+良好卫生习惯+工作人员办健康证+及时抢救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3.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发病季节
5~10月最常见
7~9月最常见
夏秋季最常见
5~10月最常见
食品种类
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禽肉
主要是海产品
乳制品、肉类、剩饭等
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熟肉、内脏的熟制品
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腹泻数次至10余次/日,水样便,黏液或血便,发热
上腹部疼痛,水样便,血水样,黏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不明显
恶心呕吐,呕吐物呈胆汁样或含血黏液,体温多正常或略高
恶心呕吐,脐周阵发性剧烈绞痛,水样便,黏液,恶臭
4.化学性食物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
砷中毒
有机磷中毒
毒物类型
亚硝酸盐、硝酸盐
三氧化二砷
敌敌畏甲胺磷
中毒原因
腌制肉制品、泡菜、变质的蔬菜
误食
误食农药或自杀
中毒机制
亚硝酸盐能使血液中正常携氧的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失去携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
对动物生长发育有轻度影响,肝肾重量明显增加
有机磷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其丧失水解胆碱酯酶的能力,导致乙酰胆碱积聚
中毒症状
头痛、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心悸、皮肤发绀、烦躁不安、昏迷等
急性中毒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水样便)和CNS症状(谵妄昏迷)
瞳孔缩小、大小便失禁、肌肉震颤(M和N样症状)
解毒剂
亚甲蓝(美蓝)
二巯基丙醇
阿托品、解磷定
5.有毒动植物中毒
河豚中毒
毒蕈中毒
鱼类引起组胺中毒
毒物类型
河豚毒素
胃肠毒素、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原浆毒素、肝毒素
组胺
常存在于
河豚鱼体内
毒蘑菇中
鱼类
中毒机制
一种神经毒素,进入人体后作用于周围神经及脑干中枢致神经麻痹
上述各种毒素综合作用导致消化、神经、血液、泌尿等系统疾病
急性过敏性反应
中毒症状
胃肠道症状、口唇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共济失调等。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发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胃肠炎型(呕吐+剧烈腹泻)、神经精神型(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瞳孔缩小,严重者昏迷)、溶血型(溶贫+黄疸)、中毒性肝炎型(中毒性肝损害乃至肝性脑病)
面部、胸部或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呼吸加快。可出现口唇肿或口舌、四肢发麻,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荨麻疹
解毒剂
无特效解毒药,对症治疗为主(催吐、洗胃、补液、血液灌洗等)
阿托品或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
抗组胺药物
6.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常见的有赤霉病麦中毒、霉玉米中毒、霉甘蔗中毒等。 7.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1)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包括: ①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②危害因素调查; ③实验室检验。 (2)食物中毒技术处理总则 1)对患者采取紧急处理,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报告: ①停止食用中毒食品;②采取患者标本,以备送检; ③对患者急救治疗,包括急救(催吐、洗胃、清肠),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2)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①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②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③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3)对中毒场所采取消毒处理。
医疗场所健康安全管理 一、医院安全管理的概念 医院有效和科学的管理,保证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这些服务的过程中,医院内在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伤害。
二、医院常见的有害因素及其来源
因素
概念
医院专业因素(医源性因素)
医务人员在专业操作过程中的不当或过失行为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包括技术性有害因素和药物性有害因
医院环境因素
医院建筑卫生、卫生工程、消毒隔离、环境卫生、营养卫生、作业劳动卫生等诸多环境卫生学因素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威胁
医院管理因素
各项组织管理措施不到位或不落实、运行机制不顺畅等原因造成患者或医务人员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
医院社会因素(医闹)
患者和医医院相关的外界社会因素
三、患者安全及其防范措施 1.患者安全指将卫生保健相关的不必要伤害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最低水平。医疗差错常常会导致与患者安全有关的医疗不良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医源性感染; ②用药(血)安全问题; ③手术安全问题; ④医疗器械不恰当使用或不安全的注射方法导致的伤害; ⑤各种并发症; ⑥意外伤害; ⑦环境及食品污染; ⑧患方行为问题。
2.患者安全的防范措施患者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必须考虑如下方面: (1)人体工效学与患者安全:通过应用人体工效学的原理,研究让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正确工作更加简单的流程,执行标准化的操作,确保用药安全,实现良好的团队沟通,最终把错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2)用系统思维来保证患者安全:在分析患者安全问题的原因时,除了考虑个人的责任外,更应该深挖系统的内部缺陷,从各级层面找出系统的原因,提高系统设计水平,才能有效地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医疗保健系统各个层面的因素包括: ①人的因素;②任务因素;③技术设备和工具因素; ④团队因素;⑤环境因素;⑥组织因素。 (3)加强临床风险管理:“系统思维”的方法还要求我们应用临床风险管理的原则,发现可能使患者受到伤害的风险,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如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以及时发现风险并及时加以控制。 (4)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种安全相关制度:如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七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5)总结经验教训:从错误中学习来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 (6)加强团队合作:做一名高效的团队合作者。 (7)促进医患有效沟通:通过有效交流来发挥患者和照料者在防范错误中的作用。
四、医务人员安全及其防范措施(仅需要了解即可)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与工作有关的因素。 2.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原则。 3.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4.实验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包括…… ①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②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③增强自身防护意识; ④加强锐器损伤的防护和处理; ⑤加强接触部位的消毒; ⑥个人保健; ⑦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方案; ⑧建立报告与补偿机制。 5.防范社会暴力伤害包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与分类(这里的试题主要在法规中出) 1.概念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特点(刚考察)
特点
备注
突发性
事情发生突然,出乎人们的意料
普遍性
突发性公共事件影响的区域比较广,涉及的人员比较多。往往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非常规性
突发性公共事件超出了一般社会危机的发展规律并呈现出易变性特征,有时甚至呈“跳跃式”发展,因此造成其规律难寻,方式难控,本质难断,让人捉摸不定
3.危害 ①人群健康和生命严重受损; ②造成心理伤害; ③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④国家或地区形象受损及政治影响。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①重大传染病疫情; ②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③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④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5.分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①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 ④善后处理; 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 ⑥预案管理与更新。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 1.特点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 2.分级Ⅰ级、Ⅱ级和Ⅲ级。 3.处理原则 ①统一领导、分级响应的原则;②及时报告的原则;③调查与控制并举的原则;④分工合作、联防联控原则;⑤信息互通、及时发布原则。 4.医疗机构职责负责病例(疫情)的诊断和报告,并开展临床救治。 疑似传染病——按传染病救治。 疑似非传染病——按疑似食物中毒或疑似职业中毒处置。
三、急性化学中毒的应急处理 1.概念指一种或多种化学物释放的意外事件,短时间内损害人体健康或污染环境,使机体引起中毒病变,化学损伤、残疾或死亡。 2.特点 ①发生突然,防救困难;②病变特异,演变迅速,可大规模杀伤人、畜;③扩散迅速,受害广泛;④污染环境,不易洗消;⑤影响巨大,危害久远。 3.处理要点 ①脱离中毒环境; ②清除毒物(彻底清除和清洗污染衣物及眼、皮肤、毛发+口服毒物应迅速催吐、洗胃、灌肠或导泻+吸入中毒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心跳呼吸骤停时,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 ④做好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止误诊、误治; ⑤尽早使用解毒、排毒剂。
四、电离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 1.电离辐射事故
电离辐射事故
电离辐射源失控引起的异常事件,直接或间接产生对生命、健康或财产的危害
急性电离辐射损伤
人体一次或一定时间(数日)内遭受体外大剂量强透力射线或比较均匀地全身照射仪器的损伤,引起急性电离辐射损伤的下限射剂量一般为1Gy
2.对电离辐射事故进行干预所遵循的防护原则 (1)为避免发生非随机效应,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限制个人的受照剂量,使之低于可引起非随机效应的剂量阈值。 (2)应该限制随机效应的总发生率,使其达到可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值。 (3)采取任何一种防护对策时,应进行最优化的判断和权衡。
3.对电离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的一般原则 (1)首先应尽快消除有害因素的来源,同时将事故受照人员撤离现场。检查受照人员受危害的程度。并积极采取救护措施,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2)根据电离辐射事故的性质、受照的不同剂量水平、不同病程,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和治疗措施。在抢救中应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外伤、出血和休克等,对估计受照剂量较大者应选用抗放射药物。
(3)对疑有体表污染的人员,首先应进行体表污染的监测,并迅速进行去污染处理,防止污染的扩散。 (4)对电离辐射事故受照人员逐个登记并建立档案,除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外,尚应根据其受照情况和损伤程度进行相应的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远期效应,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电离辐射事故应急对策有: ①个人防护方法;②隐蔽;③撤离;④搬迁;⑤控制食物和水,使用贮存的粮食和饲料。
版权声明:医帆丰顺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大家收藏转发分享,给小编一丢丢动力!
嘻嘻
人民医学网
临床执业/助理绝密押题卷
已到货,已到货,已到货!
每袋3套卷子,均带视频解析
一卷在手,通关无忧!!!
数量有限,速度扫码进店下单或私聊客服老师订购哦
临床执业(含助理)考试必背考点-临床预防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tjyy/11627.html
- 上一篇文章: 内科常考知识点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