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知名心血管病专家杨庭树亲临中医街开展
很多患者都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只在冬季最危险,到了夏天血压能下降不少,可以松口气!其实不然!临床上发现,6月份以后中风住院率明显增加,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所以心脑血管患者在夏天依然不能放松。
高温、出汗、代谢加快
都会诱发心血管病
为何夏天心脑血管疾病也高发呢?主要是以下4点原因:
1中枢神经兴奋:温度升高时,中枢神经也会跟着兴奋,人就会烦躁不安,情绪易激动,促使血压骤然升高;
2
大量出汗:天气热,皮肤、呼吸道中的水分蒸发和排出的也快,再加上大量出汗,人体内水分丧失增多。如得不到及时补充,血液就会变得黏稠,流速减慢,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脑血栓、缺血性中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等。所以患者要注意适时补充水分。
3
新陈代谢加快:为在高温天气中维持体温恒定,人体往往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使皮下血管扩张以增加散热,同时心跳加速、增强,加重了心脏负担和耗氧量,易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
4
贪凉:到了夏天有些患者喜欢喝冷饮,洗凉水澡,忽然的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冠心病患者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衰患者容易引发感染和心衰!
夏天,心血管病患者要按这8点做
1万不可擅自停药。部分高血压患者进入夏季后血压会比其他季节低一些,有些患者就自行停药,这种做法很危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
2
适当多喝水。夏季人们普遍易出汗,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流汗过多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可适当喝点淡盐水或糖水。饮水以少量多次为佳,喝太多或喝太快会增加心脏负担。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做剧烈运动,但并不代表不运动,推荐中轻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尽量避免在中午天气炎热时出门。
4
切忌贪凉,科学降温。温度较低的空调房并不利于心脑血管患者的健康,建议最适宜的空调温度为27~28℃,不应低于24℃。室内温度还应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以室内外温差小于5℃左右为宜。不要多吃冷食冷饮。
5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适当午睡。规律的生活起居有利于血压的平稳,即要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等等。
6
调节饮食,提倡“四低一高”。心脑血管患者在夏季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提倡“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每年夏天,我们都会遇到豪饮啤酒后心梗发作的患者。
7
戒骄戒躁,尽量保持心态平和。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忽然的情绪起伏,心血管病患者才能安心度过盛夏。
8
及时就医。如有明显不适,需要及时就诊,不要认为扛一下就好了。
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都应该要留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等,经常症状不明显,很多人一直以为自己身体很好却“忽然”发病。所以进入“多事之夏”,更需要注意防范。如果您对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疑惑,想要咨询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但又没有合适的平台可问,那么,好消息来了!
好消息
年7月23日,全国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医院心内科(心脑血管)教授杨庭树将亲临崇华中医街,为大家进行健康问题咨询!仅限10个名额,欢迎预约!
预约电话
小经
咨询时间
7月23日下午15:00—17:00
咨询地点
桂林信和信·大中华养生谷崇华中医街
专家介绍
杨庭树,医院(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曾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2年。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老年多脏器衰竭杂志、武警医学杂志、实用心电图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学杂志编委。
从医以来,专心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医疗、保健、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国内较早开展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病的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等介入性诊断与治疗技术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同时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和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曾参与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军队“八五”、“九五”重点课题研究,并主持军队“十五”重点课题“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防治系列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著专著6部,主编出版学术专著2部。荣立三等功2次,曾获中央保健委员会荣誉证书和全军保健委员会特殊贡献奖。
擅长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的防治,对冠心病、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有造诣。
-----------------此推文为广告-----------------
临房预售证:-(广告)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tjyy/10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个秘方,救了无数心脏病血管硬化三
- 下一篇文章: 太珍贵了心血管疾病图文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