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摆脱心脏病nbsp方剂篇九
一首冠心病通用通治方
——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
冠心病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中医学称为“胸痹”、“厥心痛”、“真心痛”,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当代中医发现有一个共性的病理变化,就是气虚,血瘀,痰浊。因此在治法上的益气、化瘀、祛痰,就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总原则。因此,就诞生了本文介绍的这首针对冠心病的通用通治方。
冠心病治疗的一首“通用通治”方
中医学无冠心病这一病名,但类似冠心病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证候描述,在中医学的典籍中早有记载。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说:“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病脉证治》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所谓“厥心痛”之“厥”,气逆也,五脏之逆气上犯于心引起疼痛,称厥心痛。厥心痛和胸痹的临床证候,相当于冠心病心绞痛;而真心痛的证候描述,很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金匮要略》论胸痹,着眼于阳虚与痰湿。如说:“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根据临床观察,多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符合胸阳不足,痰浊、血瘀痹阻之病机。冠心病是由于胸阳不足或气阴两虚,导致气血运行失畅,血瘀、痰浊痹阻,因而出现胸部憋闷,心痛、短气等二系列综合病证。
然而,从中医学脏腑学说及五脏相关理论来认识,胸阳不足,常先由于肾气的先虚(肾为元气之根),肾虚—心虚—心肾两虚,导致胸阳不振,心血瘀阻,这是虚证方面;另从肝脾失调,病变及心来讲,肝气郁滞,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干胸阳,造成营气不运,心脉不通,这又属于实证方面。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本病的本质是“虚”,又要看到“标实”的客观存在;既要看到病位发生在心,又应和肾、肝、脾胃密切联系起来,整体地、全面地进行辨证分析和治疗。
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冠心病有一个共性的病理变化,是气虚,血瘀,痰浊。因此在治法上的益气、化瘀、祛痰,应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总原则。
根据这一治则,结合临床实践,针对冠心病临床较为常见的类型,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心胃同病、阴虚阳亢等证候,一位基层老中医王幸福先生拟了一个杂合方,或者叫“通用通治”方,应用于临床,疗效颇佳。现将该方摘示如下。
方剂组成:
人参10g,五味子15g,麦冬15g,桂枝15g,丹参15g,炙甘草15g,檀香10g,砂仁6g,瓜蒌30g,薤白l5g,半夏15g,枳实10g,制龟甲10g。
本方出自人民军医出版社《杏林薪传》一书,由生脉散、丹参饮、桂枝甘草汤、瓜蒌薤白半夏枳实汤等组成,集益气、补阴、活血、化瘀、通阳、行气、祛痰、止痛于一体。基本上照顾到了冠心病的各种类型,临床上只要根据类型的偏重,侧重加大某方面的药量即可。执简驭繁,运用起来既方便又有效。
冠心病通用通治方组成药物分论
这个方子里首先含有生脉饮的底子,生脉饮是由人参、麦冬和五味子这三味药组成的。生脉饮的配方是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这个比例是非常讲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人参是补气的,性燥,人吃完以后容易上火,麦冬是滋阴生津的,正好能平衡人参的火气。而五味子有苦、酸、甘、咸、辛五种味道,中医说五味是可以入五脏的,具有补五脏的功效。虽说五味子有五味,但以酸性为主,酸有收敛的特性,所以在药方里加人五味子,就等于既补气又补阴了。
本方还用了温阳强心的桂枝,配用炙甘草,以桂枝为主配甘草强心的作用,在医圣张仲景的方剂中时有体现,如《伤寒论》第六十四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心阳受损就用桂枝甘草汤,桂枝是主药,“桂四甘二”。说明以桂枝作为强心药来用,是对的,也是可行的。
丹参
用丹参做成的制剂特别多,我们熟悉的药有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等,丹参跟我们现在常说的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丹参被应用的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把丹参列入上品:“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实际上是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症状,丹参可以把积聚化开,这里所说的“积聚”就是淤血。古人有一句话叫“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就是说丹参的功效能赶上养血活血的四物汤。四物汤是养血活血的非常好的药,基本上我们养血都会用到四物汤。这四味药配合是非常得体的,熟地人肾经,当归养血,川芎可以行血,白芍可以敛阴。但是丹参可以把这四味药的作用集于一身,既能养血,又能活血,所以丹参是一味非常好的药。
檀香是理气药物,是木质直接散发的香气,主要作用于上焦,李东垣说:“白檀调气,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所以含有檀香的丹参饮现在用来治疗冠心病。古人又把檀香分为白檀和紫檀,一般认为白檀理气,紫檀活血。《本草纲目》曰:“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但现在好像药房并不区分白檀和紫檀了。
瓜蒌味甘,性凉。首创中西医结合的名医张锡纯认为瓜蒌“能开胸间及胃口热痰”。所以医圣仲景治“结胸”有小陷胸汤,瓜蒌与黄连、半夏并用;治“胸痹”有瓜蒌薤白等方,瓜蒌与薤白、白酒、桂枝、厚朴诸药同用。砂仁能够行气调中,和胃醒脾,作为一味佐使药,可以行滞气,补中气,治腹痛痞胀。
薤白的特点如果一言以蔽之的话,可以用“辛温兼有滑泽”来概括,一般辛温的药物,像桂枝、干姜等都有偏燥的特性,而薤白却能把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性质集于一身,既能因为辛温而上行,又能因为滑泽而下行。这样就能把气机颠倒的情况恢复正常,如:“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这里既然叫胸痹了,就说明里面有痹阻不通,即使是上寒下热它们也不能对流。这时就要借助薤白的辛温复有滑泽,一物兼备二性,来使上下的寒热进行交通,从而化开胸痹。
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痞是不适感,满为胀满,所谓胸腹痞满即患者感觉胸腹部胀闷、疼痛、堵塞不通;用手按压,剑突以下可以明显地感到腹壁肌肉坚硬有抵抗感,患者还可诉说按压后上腹部有不适感或疼痛感。这就是张仲景所谓的“心下坚,‘心下硬”。其人多大便干燥难解,或数日一行,所谓“腹大满不通”“脾约”,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等。古今枳实同名而异物,仲景所用枳实,即今之枳壳。按照目前临床的习惯用法,大便秘结者用枳实,腹胀者用枳壳。
乌龟的腹甲称龟甲,别名炙龟板、败龟板。将活龟杀死,剔净筋肉晒干称“血板”;用沸水将龟烫死取下的腹甲,叫“烫板”。《神农本草经》将龟甲列入上品,说:“龟甲,味咸平,主漏下赤白,破癥瘕痃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久服轻身不饥。”《日用本草》云:“大补阴虚,作羹,截久疟不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龟甲内含动物胶、角质、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磷和钙盐等。龟甲在临床上多用其滋阴降火的作用,可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心悸、眩晕、耳鸣、足心发热等。
半夏,我们在第七章已经说过,它是中医化痰、散结、祛湿的圣药,半夏的化痰散结是靠其横散,是横而偏下,有本草书表示为下气开结。我们体会“下气开结”体现的是一种“劈”劲。有医家认为半夏色白、味辛、性降,是一种金性药。但金还应该进一步分类,既有石膏、知母这样的凉降之金,还有半夏、射干这样的刀斧之金。所以文献说它能开结,是劈开的意思,对于水饮呢,我们常说“哪有利剑能斩水”,对水不能用“开”字,而且它又明显不同于生姜的散水,所以《本草衍义》说它能“分水”,像孙悟空,使个分水诀,水向两边分开,中间出现一条路。我们再把它这种开破的劈劲换一种说法,半夏治痰湿表现出的是一种像犁耕地的“分利”作用。羌活之类的风药治湿可以理解为是用“吹风机”吹干的;茯苓、猪苓治湿是向下渗泄的;半夏治湿靠的是“分”,相当于把一片湿地用犁耕一下,把它疏松开,这片地的湿气就容易祛除了。我们看二陈汤的组合为什么好,一堆痰湿黏黏糊糊的,单纯用陈皮这种风药“吹”它,用茯苓这种淡渗药“耗”它,效率都不高。用半夏这种分利药先把它耕开,其他两味药就容易起作用了。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首集益气、补阴、活血、化瘀、通阳、行气、祛痰、止痛于一体的冠心病“通用通治方”。
冠心病通用方验案三则
编者注:“通用通治方”的好处是可以省去大多数患者看病、找医生的时间,而且用药后多种病型的患者均有效验。此处三则医案均来自创方人王幸福老中医,今录之在此,供广大读者举一反三,辨证使用。
刚某,男,58岁。年3月27日初诊。
患冠心病已五六年,逐渐加重,胸闷憋气,胸背疼痛牵左肩,每日发作三五次或十几次。行走不足米,即痛不能行,穿衣、脱衣亦痛。暖气不畅,觉气上冲胸咽,常于睡中憋醒。每日服异山梨酯(消心痛)等药,痛重时加服硝酸甘油片,服后头胀痛不舒。心电图:广泛ST-T改变。脉沉弦拘紧滞涩。舌淡暗。面色暗,唇青紫,指甲亦暗。辨证为胸阳寒凝,阳虚不振,血瘀络阻。治法:温阳补气,活血通瘀。
处方:红参15g,五味子15g,麦冬15g,桂枝30g,丹参30g,炙甘草15g,檀香10g,砂仁6g,瓜蒌30g,薤白15g,半夏15g,枳实15g,川芎12g,鸡血藤15g。7剂,水煎服。
1周后复诊:胸闷好转,心前区疼痛已2~3日发作1次,气已不上冲。效不更方;再续10剂,情况进一步好转,已能慢走米多路,不喘憋,不胸痛,硝苯地平(心痛定)等西药已停服。阳气已振,血络已通,改为中成药坚持服用。十全大补丸与桂附地黄丸一日一交替服用3个月,诸症消失,病情稳定。嘱常服补中益气丸善后。
王某,男,62岁。原为冠心病患者,突然出现心窝部难受不可名状、继之传到心前区。查体:脉结代,舌质淡暗,,苔白腻。心音低钝,心律失常,无杂音。急查心电图,诊为: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②侧壁心肌供血不足。当时给予美西律(慢心律)mg,每日3次,口服。并给予养血安神片。
3日后复诊:疗效不佳。遂分析症状出现的全过程,改用中药处以冠心病杂合方。
处方:西洋参15g,五味子15g,麦冬15g,桂枝15g,丹参50g,炙甘草,15g,檀香10g,砂仁6g,瓜蒌30g,薤白15g,半夏15g,枳实10g,制龟甲10g,川芎15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5剂,水煎服。
5日后复诊:述服药后自感舒服、查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消失。继服10剂获愈。随访1年,未发作。
祁某,男,55岁,干部。患冠心病心绞痛已近半年。心电图提示:下壁供血不足。因胸憋闷短气,心前区疼痛经常发作邀余诊治。
患者神色尚可,脉细弦略数,舌黯红而润,边有瘀点。诊为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胸阳不振。治宜益气养阴活血佐以温通。
处方:高丽参18g,麦冬12g,五味子9g,丹参30g,川芎10g,赤芍12g,酸枣仁15g,瓜蒌15g,桂枝15g,附子10g,炙甘草10g,薤白15g,枳实10g。5剂,水煎服。
服上方5剂,自觉胸憋闷气短心痛等症减轻,睡眠较前改善。续服上方加减,调治2个月,服中药近30剂,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较前改善。
按:上方亦为冠心病杂合方加减,以生脉散为主,在益气养阴活血的基础上,加瓜萎,桂枝宣痹通阳,少加附子温通,取“少火生气”之意。张景岳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以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以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这一段名言,乃指补益肾阴肾阳而言,窃谓心之阴阳亏虚者,亦可取法。
综上所述,运用冠心病通用方治疗心脏血管疾病,应注意两点:一是适当考虑益气、养阴、活血、温阳几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演变之不同,或大剂养阴益气佐以活血通络,或侧重益气活血佐以养阴,或温阳逐痰兼活血化瘀,做到因人因证而异。二是搞好标本先后的治疗关系;有些患者,开始表现“标实”,即痰浊瘀热等明显,随着病情演变,继则表现本虚,有的虚实夹杂或虚多实少。因此,在治疗上要分清标本缓急,做到心中有数。总之,益气养阴活血是治法之常,温阳化痰祛瘀药物的随症加用是治法之变。知常达变,在临证中宜细心体认,方为善法。
舌尖的中医立足科学中医,白癜风怎么治疗白癜风怎么能治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rsxjt/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春雨医生44岁创始人张锐心梗去世,这病很
- 下一篇文章: 鹊华堂国医馆重阳送健康多年冠心病终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