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接小寒养生重藏阳
冬至、小寒两个节气之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做准备。中医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而,早睡晚起、日出而作,潜藏阳气、御寒保暖是这段时期的养生重点。
一、注意防寒,护住心脑
冬至、小寒时,人们生理机能减弱,抵御疾病的能力也会随之衰减,正是病邪乘虚而入之时。要注意预防以下三大疾病。
1、中风: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要警惕中风先兆,一旦出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征兆,应及时就医。
2、心脏病:寒冷会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黏度增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应重视防寒保暖,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
3、消化道溃疡:由于寒冷刺激,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致使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黏膜,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诱发胃溃疡或旧病复发。因此,要注意饮食调养,膳食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可选服一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
二、药补相助,防病延年
中药养生应以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为主。所谓“先天之本”即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气充盈,机体代谢能力强,人的衰老速度缓慢;所谓“后天之气”指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靠脾胃供给。所以,这个季节的药物养生应以护脾、养肾为重点。用药原则应遵循:药宜平和,药量宜小;注重脾肾,兼顾五脏;分类论补,调整阴阳;掌握时令,观察规律;药食并举,因势利导。
三、睡“子午觉”,身心同养
在起居方面,冬至及小寒时节应做到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再出外活动。
中医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
冬至时节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阳气。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
此外,冬至及小寒养身的同时也别忘养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心,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四、审慎调食,合理多样
冬至、小寒时节的饮食搭配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忌过腻。
1、多吃坚果:可多吃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坚果。虽然坚果的油脂含量较高,但多以不饱和脂肪为主,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冠心病。此外,坚果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并含大量抗氧化的维生素E,有助于抗衰老。同时,吃坚果还有御寒作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2、饮食宜多样化、清淡:冬季不宜吃过于肥腻或太过辛辣刺激的食物,过食辛辣可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饮食上以“三多三少”为原则,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3、审慎调食:中医将冬季适宜的补宜食品分为几大类。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滋补类食物,如木耳、黑枣、芝麻、黑豆、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可滋阴益肾、添精补髓。冬令时节饮食调理,要针对不同的个体,相应选择适宜补益的食品,以达到真正养生的效果。
五、“三九”敷贴,冬夏皆治
夏季有“三伏贴”,冬季有“三九贴”,“三九贴”是“三伏贴”的延续,比较适合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和哮喘患者。
三九贴的应用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是指在每年“三九天”用中药外敷特定的穴位,达到祛除和预防疾病的目的。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复生,根据《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即在冬至日,用白芥子、细辛等温阳之药贴敷于相应的腧穴,起到助阳的作用,不仅能巩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贴的效果,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的目的。
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北京正规看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rsxjt/5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新知冬至过后就是数九了,七大最怕冻
- 下一篇文章: 你真了解白酒的营养价值你以为就是酒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