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开展新技术让我市冠脉支架内
近日,医院心内三科为一位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复发的患者成功实施了血管内超声引导下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术后患者胸痛症状未再发作,目前已康复出院。据了解,医院实施的首例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通过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查这一先进的辅助手段,既能达到“支架样”效果,又能避免普通球囊的再狭窄及闭塞率,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医院该技术应用“零”的突破。
该患者是位73岁的老人,6年来因反复发作心绞痛,做过2次冠脉支架植入术。近期,老人胸痛再次发作遂入住市一院心内三科。经诊断,考虑再发支架内狭窄。因患者年龄大、病变重、血管情况复杂,科主任张铁须决定利用血管内超声检查进一步评估狭窄程度,然后在超声指导下对患者实施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当日,医院专家的指导下,在介入科医师的配合下,成功实施了这次治疗。
看点
01
新技术亮点解读——“神秘嘉宾”闪亮登场
手术当日,该患者再度躺在介入科手术台上。这时,我们的神秘嘉宾——血管内超声检查仪上场了。这是市一院开展的新技术,术前充分准备让这次操作非常顺利,经过医师们的精确测量,“第三只眼睛”果然有不一样的表现,血管内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既往植入的1枚支架内明显狭窄。张铁须主任和助手们在它的引导下,得以确定了进一步手术策略。
据了解,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的重要方法,但支架术后仍有5%~10%的患者发生再狭窄,是制约其临床效果的主要因素。血管内超声检查是医生的“第三只眼睛”,可以精准评估斑块大小、性质,观察支架贴壁、膨胀是否良好,支架近、远端血管有无夹层,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指导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指导慢性闭塞病变找到真腔,提高慢闭介入治疗成功率。总之,血管内超声检查可以精准提高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冠心病的诊断及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看点
02
新技术亮点解读——药物球囊应用让“介入无植入”
既往对于支架内再狭窄多采用再次药物支架植入的方法,由于在血管内增加了一层支架,术后仍然面临再次发生支架内狭窄的问题,一旦再次发生支架内再次狭窄,处理起来较为困难。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是近十年来开始应用的新方法,研究证实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物球囊是指球囊表面带防止再狭窄的药物,在再狭窄病变充分扩张后应用药物球囊将药物释放到病变部位,继而发挥作用,抑制血管增生,然后再将球囊退回,避免了再次置入支架,减少了再次发生再狭窄的几率。药物球囊的应用实现了“介入无植入”,即在介入治疗后,人体内不植入异物,为今后的诊治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是目前治疗冠脉支架再狭窄的首选方法。
文字付睿
编辑王俊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dqhc.com/rsxjt/12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胡大一专栏都是90多岁的心绞痛患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